清乾隆年间的《河间府志》,在明清各版府志中规模宏大、内容翔实,至今仍是研究沧州各县市、河北阜城、山东宁津等地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这部45万字的府志由三任河间知府合力而成,在地方志的编撰史上也很少见。其中,知府杜甲为这部志写了序文,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河间的不舍、对百姓的深情。而河间百姓对他也十分爱戴,离任时,70多位学生作诗送别。
拨开历史的云烟,让我们一起探寻杜甲在河间发生过哪些故事。
上任之初先建书院
杜甲是扬州江都人,字补堂,号晚晴,曾考入国子监。乾隆六年(1741),杜甲任通州知州,《通州志》记载,他“洞达治体、政皆裨民,擅长听讼、剖断如神”。后来,他又先后在宁波、绍兴、杭州任职。乾隆十七年(1752)六月,杜甲上任河间知府。
杜甲重视教育,来到河间任职后,第一件事便是修缮瀛州书院。
河间曾有两大书院——毛公书院和瀛州书院。毛公书院始建于元代,位于城北三十里铺,较为偏远。瀛州书院为府级书院,始建于明代,但原址早已废弃。乾隆十三年(1748),瀛州书院被安排到河间府学文庙一侧的房子中,空间狭小,也不方便学习。看到狭窄老旧的书院,他不禁感慨万千。
在河间这样一个以礼乐闻名的古郡,一种迫切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涌上杜甲心头。《杜使君治行记》记载,他到任河间后,对官员们说:“此献王旧封、毛公董子之故乡,书院为长育人材地,太守责不敢弛!”
杜甲对文教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任通州知州时,他就曾捐出俸禄,与士绅筹资修缮当地的书院,还聘请主讲,给生员发放伙食津贴,通州的百姓深受其惠。
来河间后的第二年,他上书朝廷,申请重建书院。得到批准后,他立即挑选地点,购置材料,聘请工匠。建书院时,杜甲又带头捐款,各县主官、学者纷纷捐钱,3个月后,瀛州书院建成。
建成后的瀛州书院设有讲堂,有供奉董仲舒的董子祠、供奉毛苌的毛公祠,读书房、藏书房、厨房等一应俱全,还有供师生游乐的池塘、草亭等休憩景点。
杜甲还亲自撰写了《瀛州书院碑记》,树碑记事,感叹河间“一郡之大”,必须有一所专业书院作为培育人才的“养士造士”之地。这样,博大精深的诗经文化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河间府志》背后的使命担当
河间历史源远流长,历任知府都十分重视编撰修志。
乾隆十八年(1753),河间知府王检主持纂修,此事刚刚开始,王检却离任了。继任知府杜甲继续编撰工作。
乾隆二十四年(1759)冬,杜甲聘请江南赫赫有名的才子黄文莲重为考证编修。成书时,杜甲因辞官回家,最终由继任的河间知府刊刻印行。
从到任河间知府到离任,清代笔记集《扬州画舫录》记载了杜甲在河间的主要事迹:“立书院,修献王旧封,平魏阉祖坟……”除此之外,书中还记载了杜甲赈灾、修墓,可见这位河间知府的智慧、才能与仁义。
杜甲离任前,黄文莲找到他说:“《河间府志》就要刊印于世了,您也作一篇序吧?”
那些为了修建书院日夜操劳的日子,那些与河间贤人雅士品读诗书的日子,历历在目,令杜甲触目伤怀。他深情写下:“转眼之间,我来到河间已经7年了。但凡府境之内的属邑、城郭,我要么去过一次,要么去过两三次,各地风土景物之美丽或朴实,百姓财物之增加或者减少,人情风尚之丰盛或俭约、强悍或柔和,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见到各地的贤士、大夫,大家都以礼相待、尊崇请教,河间府的文士慕名找到官署,与我谈诗论事的不在少数。忽而又想起到乡村访民问情的时光。每次见到老人、孩子幼童,就亲切地过去和他们交谈。在河间任职的日子,令我开心惬意。”
杜甲的父亲曾任河间府之吴桥县令,杜甲年少时曾在吴桥生活,河间府名人戈涛评价说,杜甲到河间府任职,见郡人倍感亲切,“殷然有故旧之义”。
在序文中,杜甲还写到:“让人感动的是,面对一个即将离任的知府,河间府的各界人士没有漠然相待,而是朝夕探访我,赠送酒食送行的朋友络绎不绝……”
翻开《河间府志》,河间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纷纷记录在册,千百年的典章文物,无论从史传中援引,还是从传闻中采集,自己曾经手披目检,字字句句都有感情,这些资料也许能对保存河间古郡的历史有所帮助。想到这些,杜甲内心感到十分欣慰。
河间文士赋诗送行
杜甲为《河间府志》所作的序文,并非简单地介绍地方风物,而是字字发自肺腑,述说着对这片土地的一片深情。
令他惊喜的是,离任时,河间府城的士绅官员纷纷为他送行,表达不舍之意,甚至还特意写了一本“送行诗集”——《送杜补堂太守归广陵》。“补堂”是杜甲的字,“广陵”为杜甲家乡扬州的“古称”,诗集由河间府名人戈涛作序。
戈涛是河间府献县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以诗为名,与纪昀等六人被称为“河间七子”,对家乡感情很深,与知府杜甲也多有来往。在这篇诗序中,戈涛对杜甲评价很高。
戈涛写到,杜知府来到河间,对百姓惠爱关心、勤廉劳苦的功绩,不可一一尽数。最让人敬重的,是他崇文重教之举。河间府本来没有书院,有之,自杜公始也。瀛州书院的厅堂、凉亭、池塘,都是杜知府亲自营造;补贴师生的津贴是杜知府多方筹集,老师是他礼聘而来,书院中奉祀的毛苌、董仲舒等大儒,也是他亲自审定,如今河间府的学生能够在此安心读书,能够与毛苌、董仲舒两位大儒比邻而坐,都是知府的功劳。
杜甲离任时,瀛州书院的70多位学生自发为杜甲建起牌位,奉祀于讲堂之上,并纷纷作诗相送,并邀请戈涛为诗集作序,于是便有了这本“送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