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7日
第5R版:

盐碱“白”变成丰收“黄”

■ 张智超 殷 实 丁 猛

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在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63岁的后仙庄村农民杨坤升即将迎来丰收的日子。

他种了30多亩旱碱麦,得益于良种、良法、良技,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丰收田。“俺家这片地,今年预计每亩能收250公斤至300公斤粮食,是产量最高的一年!”杨坤升激动地说。

黄骅市地处渤海之滨,土壤盐碱化程度高,耕地更是以中度盐碱地为主。

在杨坤升的印象中,祖祖辈辈几代人守着这片白花花的盐碱地讨生活,很长一段时间里,亩产仅有50来公斤。“盐碱地里不长粮”的认知,深深烙在当地农民的头脑里。

后来,村里来了一批技术员,还带来了新培育的小麦品种“冀麦32”,他们说:“这种子能让盐碱地产量翻番。”

对世代耕种盐碱地的庄稼人来说,这说法既不敢相信又充满诱惑。

在将信将疑中,头一年种下的“冀麦32”,产量达到了150公斤,种植户们都说:“祖祖辈辈和盐碱地打交道,这回终于看到亮儿啦!”

以种适地,才能打好丰产基础。2013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选育适宜盐碱地种植的小麦品种成为一项重要工作。与此同时,良种选育工作也在沧州多家科研院所展开,持续推动品种的改良与更新。得益于此,“捷麦19”“捷麦20”“沧麦6002”“沧麦6005”“小偃60”“小偃155”等耐盐碱且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相继被培育出来。

然而,光有良种还不够,还得有良法、良技来配套。数年时间里,农技人员围绕旱碱麦种植中的“种、肥、播、管”等重点环节,实施了30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使土壤得到了改善,种植技术得到了改良。

经过一系列努力,旱碱麦产量提了上来,盐碱地利用率也获得了提升。“以前,过了秋收,一半以上的田地都闲着。不是不想种,是种了不出苗,费力又赔钱。”杨坤升说,“如今,土地越来越肥,种子越来越高产,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亩产从50公斤一路增到了去年的220多公斤,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如今的后仙庄村,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在“闲置”耕地上种起旱碱麦。今年,全村4300多亩耕地中,有3800余亩都种着旱碱麦,盐碱地利用率较10年前提升了30%以上。不仅仅是在后仙庄村,黄骅市的旱碱麦种植面积也达到了60多万亩,较2013年增加了近10万亩。

“过去种旱碱麦,一年到头,自家人都不够吃。现在不光产量上来了,旱碱麦的优点也得到了重视。”杨坤升说。

旱碱麦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普遍高于国标,做出来的面食麦香浓郁、软绵筋道、口感舒适。目前,黄骅市旱碱麦总产量约13.26万吨,有较大型面粉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接近50万吨,已经形成订单农业、收储中转、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功能集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小麦产业,解决了粮食加工问题,也带动了农民增收。

种了半辈子地的杨坤升,见证了盐碱地从“白花花”到“金灿灿”的全过程。

2023-06-07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5677.html 1 盐碱“白”变成丰收“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