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黄骅港煤炭港区被中国港口协会评为“五星级绿色港口”,成为全国首家获此称号的专业化干散货类港口。作为一名在这里工作了15年的基层员工,我倍感振奋和自豪。
很多人都想象不到,印象中的“煤黑子”究竟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
其中一部分答案就藏在我工作的地方。
当来自晋北的运煤专列陆续抵达港口时,长长的车厢就会被定位车牵引至入港第一站,这里就是我工作的地方——翻车机房。
车厢一翻转,煤尘飞上天。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翻车机房应该是煤港的“污染大户”——在翻车机司机的操作下,巨大的“O”形转子翻车机张开怀抱,“抱”着满载煤炭的车厢翻转160度左右,将煤炭倒进地下料仓。
黄骅港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港口,已连续4年煤炭吞吐量居全国第一。随着煤炭倾泻而下,煤炭粉尘极易污染空气。实话实说,几年前,我们上班从来不穿浅色衣服,因为不一会儿衣服就会变成黑颜色。
作为煤炭大港,扬尘污染是困扰港口发展的一大难题。起初,为了治理“逃逸”的粉尘,黄骅港对全港200多个起尘点加装了布袋、喷淋、药剂等除尘设备设施。但这种“点式除尘”,不仅投入巨大,运行消耗和维修量也很大,收效差强人意。
只有找到煤炭粉尘的根本症结,才能有效抑制粉尘产生。项目团队通过研究粉尘产生的机理发现:当煤炭表面达到一定含水量时,细小煤粒就能附着,抑制粉尘产生。
公司组建专业环保课题研究团队,在地下20米的翻车机房底下的皮带机出料口,找到了煤炭粉尘产生的起始点。又经过数次科技攻关,成功设计出一套与翻车机底部振动给料机相结合的自动洒水装置和控制系统,也就是本质长效抑尘系统,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并获得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
这套系统从煤炭进港的第一个环节——翻卸环节入手,在翻车机底部振动给料漏斗内加装全自动抑尘系统,实行分层洒水,在振动给料过程中使水与煤炭均匀混合。通过煤炭含水在线检测装置检测,洒水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煤种自动调整喷洒水量。
振动给料漏斗出料口相当于一个簸箕,水流均匀喷洒,确保煤炭刚好“喝饱”。有了这个办法,即便短短数秒内卸载完数百吨细煤,作业区外依旧能保持洁净。
不仅如此,煤炭在这里“喝饱”了,后续的皮带机、转接机房、堆料机等环节也就很难起尘了。
这套做法被相继应用到其他作业环节。从源头治理到过程治理,破解了煤炭港口起尘机理复杂、起尘环节多且分散、北方冬季洒水受限等诸多行业治污难题,实现了煤港粉尘“近零排放”目标。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第三方监测机构现场勘测数据显示,黄骅港翻车机房、堆场、码头各作业环节的起尘量仅为《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达标限值的18%。
如今在黄骅港,煤炭装卸作业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翻车机司机、堆取料机司机、装船机司机全部脱离生产现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楼内工作。我们的工作服也从“蓝褂子”变成了白衬衫,看着监控、动动鼠标,就能远程操控翻车机。
港务系统越来越好,码头干净、整洁、现代化。充足可循环的淡水,滋润着港区绿树红花,更引来了鱼儿游、鸟儿飞,曾经灰头土脸的港口变成了一座鸟语花香的“海岸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