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刘宏杨 胡祝源 张 莹 张诗启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产业和空间的重构。如果说协同是针,那么创新就是线。在它们的织就下,一个个项目在沧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个个京津研发、沧州转化的故事在沧州精彩上演。
沧州企业借力京津研发资源,实现产业升级;京津企业携研发团队落户沧州,在这里向好发展,实现了沧州和京津区域创新无缝衔接。
沧企借力人才红利
近日,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传来喜讯,其子公司天津应天成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批研发成功的药品已经进入审批阶段,预计今年年底获批。
该药品用于治疗甲流、乙流等流行性感冒,属于奥司他韦的换代产品,在原料和制剂上均有创新,达到了治疗效果快、所用剂量小的良好效果。
在天津成立子公司,组建药物研究院,是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走高质量发展、全产业链布局的关键一步。“目前,一些普通制剂生产已经趋于饱和,要想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得抓住医药研发的主动权。借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我们把研究院建在天津,想借天津的人才优势,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丰富的人才宝库。”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刚说道。
天成的布局形成了天津和沧州的联动:天津有精良的技术人才,研发、小试在天津,为天成药业发展提供技术引领、支持;沧州有生产基地,中试、生产验证在沧州,让研究成果得以落地、转化。
王振刚常说,高质量发展要靠产品说话,而往返于两地间的科研人员,无疑是产品背后的智慧密码。
目前,天津应天成科技有限公司,拥有科研人员70余人,硕士占比70%,博士占比10%。除了这次报批的抗病毒类药品,还有抗肿瘤、肾病专科用药等7至8个产品等待批复。为了吸引国内外人才聚集于此,河北天成公司每年要把销售额的10%投入到研发中。他们还将打造沧州市“天成制药人”劳务品牌,培育更多人才。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画出了更加便捷的“通勤圈”。从沧州到天津乘坐高铁不足半小时,驾车也不足两个小时,交通的互联互通,让人才要素的流动更加活跃,也让更多人才为本地产业升级作出贡献。
为了布局全产业链发展,2014年,天成药业在沧州经济开发区设立子公司河北道恩药业有限公司,专业做抗肿瘤新药研究开发与生产,走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2016年,渤海新区黄骅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生物医药企业外迁的契机,建立了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借助其集群优势,同年,天成药业在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河北诺特药业有限公司,成为天成药业的原料生产基地。再加上天津应天成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入,一个研发在天津、原料在临港、生产在沧州的全产业链布局形成。王振刚感叹:“如果没有京津冀协同发展,公司的规划发展不会这么顺利。”
在王振刚看来,世界在看中国,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把沧州推向了国际舞台。随之而来的,也给了沧州企业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机会。
“今年上半年,南美一家排名前三的药企负责人来到沧州,找我们寻求合作,而我也将在今年下半年计划一次拉美之旅,敲定合作内容,共同研发新品。”王振刚说。
京津企业嫁接研发力量
今年年初,河北方基恒达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对汽车顶棚进行了集成化、轻量化的改造,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
方基恒达公司是一家专业设计、开发、生产汽车内饰件及原材料的民营企业,是多家汽车企业的一级供应商。其市场相对固定,除了配合新车型研发外,方基恒达公司也会主动寻求一些创新突破。这次汽车顶棚的集成化、轻量化改造,就是方基恒达公司的一次“主动出击”。
众所周知,汽车顶棚有线束、拉手、遮阳板、灯具等附件,如果在主机厂一一进行装配,无疑费时费力。如果实现集成化和模块化加工,变几道工序为一道工序,则能降低成本,进而实现增值服务。“450多个零部件组装在一起,还得适配,这并不容易。”方基恒达研发部部长刘进成说。另外,一定条件下,汽车的重量越轻,所需燃油就越少,同时汽车的载货量也能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能就能有所提高。所以,顶棚的轻量化也是其改造方向之一。刘进成回忆起那段研发时光,说道:“公司三楼就是宿舍区,当时一有新的想法就赶紧去楼下车间实操。”
通过研究人员的不断摸索和修正,方基恒达公司用了一年时间,研发出了集成化、轻量化汽车顶棚。该项研究在材料上选择了新型材料,较原有材质降重40%。
同时,这次改造使汽车顶棚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集约化既降低了主机厂的采购成本,模块化又降低了主机厂的装配成本,从而使企业单台车的配套份额增加,其中,一个车型就增加了5至6倍,让企业在固定的市场中获取了更多的“蛋糕”。
河北方基恒达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位于渤海新区黄骅市经济开发区内的京津装备制造转移园中。2019年,由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基恒达公司从北京来到黄骅。
最开始,方基恒达公司仅打算把生产基地放在黄骅,研发部门还是留在北京。“北京有更强的人才吸引力,而且离客户更近,沟通起来更加方便。”副总经理席国徽说。
然而,只在试生产中,方基恒达公司就感受到了“两地分居”的不便。“我们每年的研发数量并不少,尤其是一些新产品的研发,前期就需要研发人员的深度介入、不断调整。”席国徽说。于是,到了方基恒达公司全部投产时,研发部门也随之而来。
在承接京津产业时,研发团队能否一同转移,对企业发展尤为重要,尤其像方基恒达这种研发项目多、研发周期较短、更注重实践型的企业。
刘进成此前已在北京定居,能跟企业一同来到黄骅,他说了三个方面的原因:“从公司来讲,研发和生产同步,事业有了更好的发展,来到外地,公司也会给相应的工资补贴;从本地来讲,黄骅的人文环境不错,当地人实诚、周到;从区域来讲,两地同处于协同发展区,驾车3个小时就能到北京,这个时间相对于北京正常的通勤时间并不算长。”
打造人才洼地
人才能不能留得下,取决于一个地方的“发展容器”的大小。哪里有空间、哪里效率高,人才就会往哪里流。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17年,利和科技集团在任丘市利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个子公司基础上,又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港城产业园区成立沧州利和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利和知信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两个子公司,后者致力于高性能聚丙烯树脂和聚乙烯树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前者则主要生产与其相关的催化剂,两者互融互通,共同发展。
选择将子公司落地港城产业园区,是利和科技集团发展的重要一步。港城产业园区以绿色化工产业为主导,已初步形成了芳烃产业链、烯烃产业链等产业链条,并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低能耗、低排放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港城产业园区,利和科技集团看中的是当地产业集群优势。同时,塑业管道买天下卖天下,物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港城产业园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环京津经济圈枢纽地带,境内“双国道”“三高速”“四铁路”纵横贯穿、交错相通。交通的便利为利和科技集团的发展画出了更加互补的“产业圈”。
王磊毕业于天津大学,毕业后就入职公司,现在是利和知信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部部长。“最开始,就是看中了公司的发展潜力。”
王磊是安徽人,目前已在港城产业园区购房,并在这安家立业。“在公司有发展,晋升渠道明确,干得十分舒心。同时,这里的人文环境好,同事相处融洽,也是我留下来的原因。”
目前,在北京的研发团队也来到了港城产业园区,这个团队由教授带队,共25名,其中博士占比12%,硕士占比20%。王磊说:“互联互通的交通让通勤不再成为问题,大家更关心的是公司的发展情况,个人事业能否实现价值。据我了解,还有一位外地硕士生也选择留在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