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诗人陈同斌的微信公众号上,一条“油条哥”碰词“煎饼姐”的小文,引起了很多市民的关注点赞。诗香伴随着美食的鲜香,化作缕缕生活的甜香,飘进了运河人家的烟火生活里……
这位“油条哥”就是高洪彬,“煎饼姐”名叫吴红立。二人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却有着类似的经历、同样的诗情。他们用朴素的语言书写着鲜活的生活、励志的情感。
同年加入诗词群
一大清早,天还未完全亮,沧州市区维康路就开始热闹起来。在街东头的一间门市里,昏黄的灯还眨着惺忪的眼睛。灯下,金黄的油条,香喷喷的豆浆、豆腐脑,大快朵颐的人们,有的咂摸着香味,有的则把注意力放在了门口的一块黑板上。
“偶凉夏日访青林,石上静听流水音。浅醉风还吹淡淡,问候鸟总对吟吟。一怀往事酿成酒,半世笑谈调入琴。最是诗田勤灌水,莫将秋时付春心。老高,你今天这首《谢友词》是写给哪个朋友的啊?”一位食客高声吟诵着诗歌问。
“赵宝荣,一位诗友。”“老高,这些年吃着你的油条,还学着诗词,真是一大乐事啊。”一阵欢笑间,老高与诗的故事也意味悠长起来……
高洪彬是东光县灯明寺镇东源流寺村人,上学时就喜爱文学。初中毕业后,来沧州打拼。起初干厨师,后来卖早点。今年54岁的他从事炸油条的行当已有30多年,生意一直很好。这得益于他对食物制作的严格把关,还有就是,他的生活里不仅有油条,还有诗和远方。
2012年,老高有了电脑,偶然加入了一个叫作“心灵成长”的QQ群。这是一个文学群,每天有老师讲解诗词知识,这可让老高有了找到组织的感觉。格律平仄在他的脑海中奏起了高低起伏的音乐。这“音乐”让他着迷,从此,一心二用起来。他边学边创作,白天,油条在锅里翻滚,他的诗也在脑子里回旋。下午收拾完后,他就在电脑上学习诗词,一坐就是半天。有一次吃饭时,因为想一个字,筷子夹到了盘子外面。清晨的红日,傍晚的夕阳,晴朗的星空,流水的月光,雀跃的小鸟,淙淙的流水,身边的每一份感动、每一张笑脸,都走进了他的诗词里。
同他一样痴迷的还有一位“煎饼姐”吴红立。吴红立是肃宁人。2005年,她和丈夫带着女儿到沧州经济开发区定居。后来,学会了摊煎饼的手艺,支起了煎饼摊。
同是2012年,吴红立刷手机时,无意间看到一位QQ好友创作的诗歌。优美的文字吸引她忍不住读了一遍又一遍。埋在吴红立心底深处的诗歌情结被唤醒了,之后由朋友拉入了“心灵成长”群,和老高成了群友。
相同的经历和心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朴素生活的深切感受,他们的诗一时间成为大家口里的“好诗”,二人也被诗友们称为“草根诗人”。
柴米油盐皆成诗
“面粉些些加净水,千柔百醒盛盆,红炉加热火需温,清油翻细浪,香味与人人。闻说油条皆老道,吾言岂可同云,凡情正反两篇文,人生需历练,浴火塑金身。”这是高洪彬早年书写的《油条赋》,鲜活的画面,满纸馨香,把对人生的思考赋予美食言志,细腻且豁达。这些年,关于美食的诗词,老高已经创作了几十首,豆浆、豆腐脑、茶叶蛋、炸酱面、包子、饺子等皆可入诗。
在看到老高的《油条赋》后,吴红立在自己的旧餐车旁也写下了《煎饼赋》:“各色杂粮与净水,随心画个圆圆,香葱鸡蛋最争妍。辣椒温肺腑,面酱一层鲜。检点生活原似饼,行来亦有幸甘,个中滋味自修缘,经时如细品,回首是清欢。”她还把这首诗印在了煎饼的包装纸上,至今已送出去5万多份。
你写个茶叶蛋,我也写个茶叶蛋;你写个麻雀,我也写个麻雀;你写个豆腐脑,我也写个豆腐脑;你写个喜鹊,我也写个喜鹊……二人“碰词”的快乐,更促进了对诗词的痴迷和热爱。
记录烟火生活,用普通的语言写出不普通的韵味。在诗人的眼里,一切都是心灵的大餐,都可以化作精神的力量。每年母亲节,老高都会写下对母亲的深情;疫情期间,他几乎每天都有创作,40余首诗歌表达了抗疫期间的情感;走在运河边,感受四季变换,运河的春夏秋冬蕴含在诗词中,展现着独特的美。
酸甜苦辣诗中留
生活的艰辛,如果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一个情感的出口。爱诗之人沉浸其中,就有了自己多彩的世界。老高欣赏杜甫、苏东坡,吴红立亦是。
去年7月的一天,老高所租的房子着了火,他的藏书和字画全部付之一炬,家庭损失10多万元。老高因此遭遇一度两个月没再动笔。诗友们请他吃饭、逼他写诗,他也只是哀怨一语。那段时间,为了调节心情,他每天都读苏东坡、杜甫、刘禹锡,在一字一句中不断开拓心境。
说起这些年的打拼,吴红立只有艰辛二字。10多年来,她每天都与深夜的月光相伴,新鲜的蔬菜在她的刀下成碎成丝。无论春夏,无计风雪,吴红立煎饼摊上始终冒着袅袅的热气和香味。尽管有沧桑,但诗意上心头,心里就是暖的、满足的、幸福的。
因为诗,他们互为老师;因为诗,他们都成了老师。老高店面所在的小区,有一家人是他的常客。品美食赏诗词是一家人每天的早餐内容,看着老高美好的诗词,妈妈特意邀请他教授女儿古体诗写作。在老高的几次辅导下,小女孩的作诗水平提高很快。
吴红立则受邀为一位鸡蛋供应商写了一首《鸡蛋》:“恰是椭圆藏混沌,清黄暂且封存,阴晴冷暖隔重门。一枚一世界,内里有乾坤……”以此来鼓励他,通过努力,一定会有更加精彩的人生。
“真希望在大运河两岸,有相呼应的煎饼摊和馃子铺,为亲近运河的行者们奉献出一道美餐,并让诗香沿着亲水平台蔓延开来,飞向远方!”这是诗人陈同斌文章最后的一句话,若能如愿,这就是最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