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6点起床,晚上11点休息。年过八旬的瓮宝禄,至今仍毫不懈怠。书房里,他正埋头沉浸在《朗诵表演与主持艺术》的阅读中。
50多年前,激情四溢的瓮宝禄来到沧州市人民广播站,用声音讲述发生在沧州大地上的故事,传递给人温暖和力量。从此,播音朗诵为他打开了一片天地,并一生与之相伴。
他说:“热爱即是事业,这是我平生最幸运的事,即使耗费一生,也值得。”
天赐好声音注定一生轨迹
瓮宝禄出生在北京,因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一家人随之辗转天津,最后在沧州安家。
上小学时,瓮宝禄就展现出了得天独厚的声音天赋——吐字清晰、声音饱满清脆。很快,就引起了语文老师的注意。每次上语文课,老师总爱点名瓮宝禄来领读课文。
至今,他仍然清楚地记得,有一篇课文是黄继光的母亲在儿子牺牲后写给毛主席的信:“光儿牺牲后,大家亲切地喊我黄妈妈,我真感到说不出的光荣,这时我想起了您,我心里明白,今天的光荣是您给我的……”读着读着,他的眼眶湿润了,全班也安静了下来。后来,他从老师同学口中得知,大家都被他动情的朗读感动了。
初中时,他和家人来到沧州,在沧县二中就读。校园时光,瓮宝禄印象最深的还是朗诵。那时,学校没有餐厅,大家吃饭都是去食堂打来,在教室里吃。而他总是狼吞虎咽地第一个吃完,然后为同学们朗读。他一次朗读一段,竟读完了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作品。一篇篇感人的故事,在他抑扬顿挫的声音中生动丰满起来。
后来,5年的军旅生活也从未缺少朗诵的声音。在部队里编话剧、朗诵诗歌、主持节目……瓮宝禄说,可能正是这个特长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勤奋和热爱积蓄起来的力量,正一点点地向着心中那个梦想靠近。
用真实的思想感情来播音
转眼到了1971年,瓮宝禄如愿来到沧州市人民广播站工作。
虽然声音条件出众,但说到专业的播音主持,他还是个门外汉。为了尽快适应工作,没事的时候,他经常一字一句地模仿夏青、齐越的声音,从音调、发声到语言表达,认真严谨到尽善尽美。
在儿子的记忆里,半夜醒来,经常看见父亲在台灯下看书、写文章;接送孩子的路上,瓮宝禄一边骑车带着孩子,一边深情地朗诵,一句话要念上十几遍、几十遍;每隔一两天,他就去图书馆,把有用的知识抄下来;他的裤兜里总是塞着各种写满知识的小卡片,闲暇时就拿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因为出色的“夏青”嗓音,市里举办活动,经常请瓮宝禄来主持。1989年10月9日,沧州市第一届武术节开幕,近万名武术爱好者齐聚沧州。第一次担当现场解说,虽然有些紧张,但清亮的嗓音、流畅的话语,让人们一下子记住了瓮宝禄的名字。
从此,第二、三、四届武术节,全国武术散打比赛等重大活动,都能看到瓮宝禄的身影,他浑厚稳健的声音也一次次激荡人们的心旌。
然而,这些活动背后的付出,也不言而喻。
为了解沧州武术,瓮宝禄《武术辞典》《沧州武术志》翻看了一遍又一遍;为解说好体育比赛,他无数次观看宋世雄的解说录像,边看边做记录;当年50岁的他依然可以灵活地主持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活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播音主持,瓮宝禄逐步形成了大气稳健、遒劲潇洒的播音风格。他曾说,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句话印象尤为深刻。“齐越老师讲,用真实的思想感情来念这些稿件,不是像演员演戏,要实事求是、融入进去。”这句话,影响了瓮宝禄的一生。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从广播站到宣传部,再到2003年从原文化局退休,光阴老去,热爱不减。瓮宝禄退休后,虽然放下了主持的话筒,但他的生活依然离不开钟爱的播音朗诵。
退休后,时间充裕了,瓮宝禄开始借助网络系统学习播音朗诵的专业知识,和网友们互相交流学习。他的朗诵声音浑厚动听,充满磁性,而且能够驾驭各种题材,给小朋友讲故事、诵读古典诗词、朗诵现代名篇,他都信手拈来。渐渐地,他成为网络朗诵界的知名人士。在网上开办的朗诵课堂,也受到众多网友们的欢迎,大家纷纷慕名拜他为师。当时,网上有不少这样的课堂,且收费不菲,而他坚持义务讲授,不遗余力地推广汉语言文化。他的学生中,全国各地的都有,还有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汉语爱好者。
他把自己的朗诵经验,无偿地教授给声音艺术的爱好者们。2020年,他自费出版了《青少年朗诵表演与艺术》一书,供大家学习。瓮宝禄还建起微信群、微信课堂讲解朗诵艺术,不辞辛苦地组织线下朗诵活动。
2016年,市图书馆朗诵艺术团成立后,瓮宝禄作为顾问,策划组织活动,孜孜不倦地指导朗诵爱好者,年近八旬,依然乐此不疲。“铁狮情”朗诵会、“大美沧州运河情”朗诵会、《走进诗经 感悟经典》朗诵会等,策划举办了100多场专题朗诵会。
“大家好,我是瓮宝禄……”熟悉的声音响起,81岁的瓮宝禄依然在语言艺术这条路上思索着、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