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3日
第06版:06

三代教师传续好家风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武春章(前排左一)和家人

谱写童谣宣传消防知识;主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展馆”和“两史教育馆”,每周坚持讲课;作为我市老干部党史宣讲团成员,到处授课讲党史……这样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很难和耄耋老人联系在一起。而在88岁的武春章身上,却是常态。

20多年前,武春章离开了陪伴他半生的三尺讲台,但他的生活依然离不开教育事业——创作消防歌谣,宣传消防知识,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家庭教育问题。在他的影响下,一家三代六人都从事教育职业。

桃李自芬芳

武春章教师梦的种子,儿时便已经种下。

他生长在肃宁县邵庄乡朱家庄,祖辈都是靠土地吃饭的农民。家中虽然不富裕,但为了能让孩子上学,一家人省吃俭用地过日子。就这样,1952年,武春章考入了原泊头师范学校。毕业后,原本可以到城市里教书,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农村。

“吃过上学的苦,便更加理解农村学子的艰难。”武春章说。

1955年,20岁的武春章第一次登上讲台。那是一个仅有几十名学生的学校,教室是村里一座破旧的庙,讲台和课桌是用砖头和木板搭成的,学生坐的是从家里拿来的简易小板凳,有的学生干脆席地而坐,没有一个学生有书包,都是抱着书本来上课的。

第一天上课,面对一双双懵懂的眼睛,年轻的武春章很紧张,但内心很坚定。那一刻的坚定,陪伴了他一生。

那些年,武春章在学校里是“孩子王”,他不仅给学生上课,还带着大家玩耍、做游戏,寓教于乐。

后来,他走遍了大半个沧县,从薛官屯小学、崔尔庄小学,到马坦中学、西花园乡中学,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教师、主任、校长,他统统都干过,每到一处都赞誉不断。

武春章热爱教育事业,也得益于武家的家风。父亲勤劳节俭,在武春章小时候便立下了严格的家规——每天早上起来,先帮家里干农活再吃饭;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不能享用;干一行爱一行,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对待……这些,让武春章铭记一生。

夕阳无限好

1995年,武春章退休。放下粉笔的他,又拿起钢笔,却依然忙碌。

他喜欢写童谣,围绕着童谣主题,他创作并出版了8部童谣作品集,还有两部个人散文集。有的聚焦趣味知识,有的关注环境保护,更多的作品还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希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童谣,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与教育。

除了创作童谣,他还走进学校,义务为家长们化解家庭教育的难点;走进机关,讲党史、上党课,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他热心公益活动,曾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创作百首欢快活泼、寓教于乐的小童谣,编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成为全市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材。

社区成立了家长学校,他既当讲师,又做校长,坚持每月给学生及家长讲座两次。每次讲课都像当年备课一样,认真准备。

武春章88岁了,但与他交谈,总会被他那火热的激情所感染。说到动情处,他会热泪盈眶。老人家说,因为自己是从战乱与艰难时期走过来的,所以格外珍惜现在的好生活、好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在社区的帮助下,成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室”和“党史国史‘两史’教育室”。

三代人情牵教育

武春章的老伴儿董桂芬也是一位乡村教师,这些年,他走到哪里教书,老伴儿都会跟随到哪儿。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坚持与执着,深深影响了孩子们。

大儿子在北京师范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任教于对外经贸大学,大儿媳任北京某中学物理老师;二儿媳是运河区迎宾路小学的老师。

儿子武建生记得,父亲要求严格,自己很小就会生火做饭。

“父亲告诉我们不许撒谎,做人要守信用等,我们也是这样教育下一代的。”武建生说,父母年纪大了,自己不管多忙,下班后第一件事都是赶到父母家,先为老人做好饭,再回自己家。

接力棒传到了第三代,孙女通过努力,成为沧县纸房头乡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

在武春章家客厅,悬挂着“优秀教育世家”的牌匾。旁边,是他亲手书写的家训——不许说谎言,对人讲诚信,律己对人宽,不是自家物,一分不准沾,对人要友善,百善孝当先,勤俭传家宝,敬业作奉献。在牌匾和家训旁,是一家五口人照的一张合影。这是武春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从儿子和孙女的眼中,他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也看到了未来……

2023-06-13 本报记者 杨静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5903.html 1 三代教师传续好家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