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6日
第06版:06

钢刀赶浪潮

孙焕龙

清晨天高气爽,故乡田野的小麦颗粒已经饱满结实。我漫步阡陌之上,嗅着麦穗的清香,望着由绿变黄的麦海,当年农村集体生产劳动,用镰刀收割小麦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1972年麦收时节,高中放假回村参加夏收劳动。我在农村长大,小学毕业正值“文革”停课,回家劳动了4年,生产队的农活都会干了,割麦子也成为一把好手。这天上午,我们生产队30多名男女劳动力,来到大浪淀排水河南的麦田,60多亩小麦当天要收割完。按照要求,队长领头大家雁行排开,镰刀挥舞起来上下翻飞,人人争先恐后只听得刷刷声响。排水河南是个万余亩地的大洼,邻村也都是旱地麦。举目远眺,就像金色的麦海,微风吹过波浪起伏。我们30多把钢刀,就像在麦海中奋力搏击追赶着浪潮。时值半晌中间休息,队长检查收割的质量,进行了点评指导。晌午,烈日当空,腰酸背疼的人们,吃完集体送来的自家饭菜,大家都躺在地上,把草帽盖在脸上抓紧时间养精蓄锐,以便坚持下午更激烈的战斗。

那时,生产条件落后,村里没有水浇地,小麦全是旱田,社员们叫作“靠天吃饭”。一亩小麦产量一般百斤左右,亩产150斤就算高产了。小麦收获后先上缴公粮也叫爱国粮。种地纳粮在农民心中天经地义,据说是从秦王朝开始的。缴上爱国粮后,社员们再按“人劳比例”进行统一分配。如果人均能分到百斤小麦,那就欢天喜地是大丰年了。但即便麦秋丰收了,也只能粗粮细粮搭配吃,不能天天吃白面。所以,只有手上磨起茧子,背上晒脱了皮并知道饥饿滋味的农民,才能切身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下午割麦子是最难熬的。几百米长的地头一个来回,没有充沛的体力是支撑不了的。但当汗水浸透衣服、汗滴摔碎在地上,当腰酸背痛进入了麻木状态,当听到队长冲锋号般的吆喝声,人们都顽强地坚持着战斗。尤其歇息时听上一段京剧革命样板戏,精神得到了振奋,体力得到了恢复,就能相互激励坚持到收工。傍晚,当夕阳染红金色的麦海时,我们人均收割近二亩麦子的任务终于完成了。记得麦假返校后还写首诗歌,其中有这么几句:“库清仓,场轧好,麦海量镰刀。队长打头阵,社员弯弓腰。烈日当头照,钢刀赶浪潮。双手赛过收割机,欢声入云霄……”

如今,生产条件的改善,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以人力、畜力为主原始生态的集体劳动场景不见了,代之为农业基本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并正走向智能化。收割麦子不再用镰刀,而是大、中、小型收割机。去年,我们村三千多亩小麦两天就收割完了。亩产量也打着滚地成倍翻番,一般亩产六百多斤,高产超千斤了。农村生活水平也已根本性提高,由过去“粗细半年粮”,变成粗粮已是细粮的调剂品。农村进入了小康社会,人们开始讲究营养学,注重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了。

目睹新时代新农村这种新的幸福生活,回首当年贫穷亦快乐着的时光,我们这些经受过饥荒的老年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是由于生活的富足,人们远离了饥寒交迫的年代,尤其青少年缺失了饥饿的体验,大家不怎么爱惜粮食了,出现了浪费食物的现象,这是十分不应该的。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沧州市,深入旱碱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作了重要指示,我们必须牢记教诲认真落实。也希望城市和农村的人们,都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每一粒粮食,要真正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粮食作为特殊的战略商品物资,是农民用心血汗水换来的,我们都应该从战略的高度重视起来,反对浪费珍惜粮食。

2023-06-16 孙焕龙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6029.html 1 钢刀赶浪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