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0日
第06版:06

王家铁匠铺:

打铁技艺 铿锵传承

本报记者 杨静然

炉膛里炭火“啪啪”作响,烧得通红的铁块被敲打塑型,“叮当——叮当——”那此起彼伏的打铁声,王金星至今记忆犹新。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打铁,曾是王家人的谋生手段,也是他们几代人用心守护的手艺。王家铁匠铺最兴旺的时候,一个屋放两盘炉,七八位师傅一起忙活,每天从早到晚的打铁声,响彻整条街巷。

提起自家铺子,57岁的王金星总有说不完的话。动情处,他情不自禁地拿出笔,绘制出古沧州城区地图。那些远去的记忆,在他的描绘和讲述下逐渐铺展开来。

“打铁冒冒烟,木匠跑一天”

王金星最近一次在运河边见到铁匠是在2004年左右。一天,他在运河边散步,远远地就听到一阵熟悉的声音,走近一看,一位年长的铁匠正在敲打着铁具。两人寒暄几句后,王金星就来了兴致,他抡起大锤有节奏地敲打起来。一旁的老铁匠看得一愣,问:“你是哪家的?”他笑着说:“城南王家。”铁匠惊讶道:“你们‘王家铁匠铺’,可是沧州打铁的‘祖宗’!”虽是句玩笑话,却勾起了王金星深深的回忆。

城南栅栏口,距离运河不过百米远,“王家铁匠铺”的名号曾在这里响亮了数百年。

王金星不知道祖辈是从哪一代开始学的这门手艺,但父亲告诉他,到他这一辈已经传承了五代。

几代人拼搏守护下来的老手艺,受到了百姓们的认可和称赞。久而久之,“王家铁匠铺”成了沧州地界独一无二的招牌。

“到我爷爷这一辈虽然已经分了家,但哥们弟兄依然从事打铁行业,城南、城北都有王家的铁匠铺子。别人家想干这一行,干不起来。”王金星说,有人生活的地方必然有铁件,它涉及面广,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北到北陈屯、小王庄,南到佟家花园、南关,再到菜市口,大半个沧州的菜农买农具、铁具,修理农具,都要到王家来。

靠着这门手艺,王家养活了几代人。

“老话说得好:‘打铁冒冒烟,木匠跑一天’,说的就是我们这一行,铁匠比木匠生意多一些。”他说。

搭炉、燃炭、拉风箱,等到炉子里炭火“啪啪”作响,将铁块烧红。铁块烧得差不多了,再拿起铁钳把它夹出来,快速放到炉子旁的铁墩上,一边用铁钳翻动,一边握锤锻打,“叮——当——,叮——当——”此起彼伏,响彻整条街巷。打铁是个力气活,回炉、锤打,不知多少个回合,铁块慢慢变得干瘪……这是王金星儿时的记忆,那些打铁画面至今仍在他的脑海中闪现。

他说,都知道韭菜割完一茬又一茬,谁又知道割韭菜的镰刀是从一块铁开始的,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方成利刃。

那些有趣的地名

王金星从小生活在运河边,那些有趣的地名、古老的故事充满人文气息,也充满了乐趣。

从他家向北走不远就是魏家胡同。王金星说,沧州以大户人家命名的胡同不少,最有名的当数魏家胡同。据说,魏家胡同因清朝一魏姓大户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1947年,沧州解放时,当时的沧镇镇委就在魏家胡同里。

说起魏家胡同,不得不提“散财童子”魏三哥的故事。据说,200多年前,这家魏姓人家,祖上做过几任大官,家存万贯并拥有良田千顷。他家有一阔少魏三哥,魏三哥整日游手好闲、吃喝玩乐、花钱如流水,对穷苦人也总是慷慨施舍、仗义疏财。人送外号“散财童子”。据传,乾隆下江南路经沧州时,在江岔子停舟歇驾,沧州文武官员前来叩拜迎驾。魏三哥也大摇大摆地来看热闹,乾隆便问此人是谁,为何见驾不参不跪。官员道:“他乃当地大户人家之子魏三哥,他把万贯家财都扶危济贫,帮助穷人了。”乾隆听罢,对这位魏三哥颇为赏识,便没有怪罪他。魏三哥在京城还有一位姑父,是吏部尚书。他12岁时曾到姑姑家闲住。姑姑知道他花钱大手大脚,便问他上街游玩需要多少钱。魏三张口便要500两银子。姑姑家有钱,一口答应了。谁知,他到前门大街首饰楼用500两银子打制了500只银蝴蝶,然后登上前门城楼一个一个随手往下抛,城楼下老百姓纷纷争抢,不到半个时辰,500只银蝴蝶全部抛光了。回到府中,姑姑问他花多少钱买了些什么稀罕物品,他如实回答,姑姑听了竖着大拇指说道:“你真是名不虚传的‘散财童子’。”魏三哥不读诗书,不通文墨,却擅长打猎。每年春前秋后总爱四处打野兔子,凡是跟着他去玩的,都管酒饭。

从千锤百炼到战斗英雄

传说神乎其神,但王家人乐善好施、童叟无欺的故事,却在附近流传深远。

王金星说,当年,“王家铁匠铺”就是金字招牌,不用宣传,百姓自然就会前来。

“离城区较远的菜农们,每天挑着菜渡河到城里来卖。第一件事,就是把该修理的农具放到我家铺子,等做完买卖,农具也就修好了。有时碰上穷苦人家,便分文不收。但百姓们都通情达理,会放一捆菜再离开。”他说,打铁是男人的事业。这是因为,没有力气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

后来,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王家铁匠铺的生意也大不如前,原本门庭若市的铁匠铺渐渐没了往昔的热闹。直到1992年,铺子关门,王家人也搬离了运河边的老房子。

王金星14岁跟随长辈学打铁,一打就是5年,练就了一身力气和胆量。1985年,他参军入伍,随部队赴云南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作战中,王金星多次进入敌方阵地侦察,胆大心细,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因战绩突出,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退伍后,他带着英勇作战的故事进校园、进社区,讲述和平的来之不易。

平日里,王金星和友人总会讲老沧州的故事,回忆儿时打水、游泳、藏冰、过河的场景。在他眼里,这一方百姓的命运始终与运河相依相伴,血脉相连。“几十年过去了,我还会想起家里的铁匠铺,想起一家人围着这间铺子忙碌,耳边还会回响起叮当的声音……”

2023-06-20 本报记者 杨静然 王家铁匠铺: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6171.html 1 打铁技艺 铿锵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