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0日
第06版:06

曾与马本斋并肩作战

刘作才烈士墓重新修缮

本报记者 杨金丽

日前,河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得知景和镇王雅莪村抗战烈士刘作才的墓地年久失修后,立即来到村中,精心对墓地进行了修缮。望着焕然一新的烈士墓,刘作才的侄孙刘立新感叹万千。他说,三爷爷英勇壮烈,抗战时期曾与马本斋并肩作战。感谢政府,这么多年没忘记三爷爷。

随着刘立新的讲述,一位为了抗日宁可流血断头也不出卖同胞的抗日英雄,浮现眼前。

与马本斋并肩作战

1902年,刘作才出生在河间县景和镇王雅莪村一户普通农家,自小胆大心细,是个孩子王。“七七事变”不久,日本鬼子进了村,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中青年秘密联络,决心拿起武器,保卫家园。1938年,刘作才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在组织骨干力量抗日过程中,他表现出突出的领导能力和指挥能力,后来担任中共景和区地下党区委书记、建国县对敌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与抗日英雄马本斋有密切联系。

刘立新说,听爷爷介绍,抗战时期,马本斋曾两次来到王雅莪村。其中有一次,工作到很晚,便留宿在王雅莪村。出于安全考虑,当晚马本斋没有在刘作才家中住宿,而是住在了爷爷家。

“我爷爷名叫刘作朴,和刘作才是亲兄弟,也是抗日堡垒户,所以爷爷对这段经历特别熟悉。当晚马本斋住在了爷爷家的东屋,第二天早晨天没亮,他就带着警卫人员离开了村子。大约上午9点左右,从景和炮楼飞来一发迫击炮弹,穿过我三爷爷屋顶,落在了他们家的堂屋,但没有爆炸。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村里肯定有叛徒,把马本斋住在王雅莪村这件事情出卖给了景和炮楼的鬼子汉奸。”

马本斋另外一次到村里,是在1939年。当时他带领回民支队在王雅莪村西的苇子坑埋伏了三天三夜,想要伏击从沙河桥方向而来的高鸿基的伪军队伍。但不知什么原因,高鸿基得到了这个消息,没有从官道回景和炮楼,而是绕道回了炮楼。马本斋只得把回民支队从苇坑中撤走。

被捕后壮烈就义

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严酷的阶段。在当地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刘作才组织了多次抗日活动。这期间,多名共产党员和抗日民兵被捕并惨遭杀害。

景和区委有人被捕后叛变,出卖了刘作才。高鸿基根据线索,制定了抓捕刘作才的计划。他以附近某村有村民闹矛盾需要调停为由,派人诱使刘作才进入包围圈。刘作才一进屋门,就被汉奸抓住,关押在景和炮楼。

被捕后,刘作才受尽严刑拷打,长达一个多月。但他始终坚定革命信念,绝不出卖组织和同志。高鸿基气急败坏,最后将刘作才枪杀于景和西城门外北侧的土岗上。

行刑前,刘作才向着王雅莪村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牺牲后,他的遗体被悬挂在景和镇西城门。3天后,经多方周旋,亲戚才将他的遗体抬回村子,埋葬于刘氏祖坟。

英雄身后事

刘作才牺牲前,家人并不知道他是共产党员,也不知道他在建国县担任重要职务。刘作才被捕后,他的妻子也被高鸿基抓到景和炮楼,严刑逼供,浑身是伤。他的家人才知道原来这些年刘作才一直在从事抗日工作。后来在党组织及亲人们的多方周旋下,日伪军才放了刘夫人。

刘立新说,刘作才的遗体被抬回村子后,当时亲人们掀开他的褂子,发现他的身体已被烙铁烫得到处都是伤痕,眼睛也被石灰烧瞎了。村民们无比悲痛,更加痛恨日本鬼子和汉奸的暴行,激起了青年村民投身抗日、以身报国的决心。

刘作才烈士有两个女儿。他牺牲时,大女儿7岁,小女儿5岁。大女儿一直在家务农;二女儿被党和政府安排到烈士遗孤收容所长大,后来担任中学教师。现在两个女儿都已去世。

在当时的河间市尊祖庄后念祖村,有一个青年与刘作才同年入党,他就是刘其庚,后改名刘流。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烈火金钢》,描写的就是鬼子“五一”大扫荡时,冀中游击队在共产党领导下与日伪军殊死搏斗的故事。小说中的大汉奸高铁杆,原型就是高鸿基。刘作才为抗战牺牲的故事,也被写到小说里。

2001年,刘作才烈士的遗骨从刘氏祖坟迁到了位于张雅莪村后面的柏树坟。刘立新说:“那次迁坟,三爷爷牺牲时头骨上的弹孔还清晰可见。”2015年清明节,河间市委、市政府为刘作才烈士立了墓碑。墓碑正面镌刻的是“刘作才烈士之墓”几个大字,背面是烈士的生平介绍。

2023-06-20 曾与马本斋并肩作战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6173.html 1 刘作才烈士墓重新修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