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求学多年,为何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回乡?
硕士研究生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引领发展有何妙招?
对于乡村振兴,这个年轻人有何体会?
……
听说吴桥县沟店铺乡孙龙村党支部书记孙浩政是个“高材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逆行”回乡,让小村大变样。带着一连串疑问,记者来到孙龙村,与孙浩政畅谈。在一个个疑问与解答中,一个奔跑在乡村振兴一线的青春身影,愈发清晰—
毕业回村当支书
“这两天村里修路,事儿太多,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正在孙龙村“两委”办公室外等候着,一个骑着电动车、满脸腼腆笑意的“阳光大男孩”,边迎面驶来,边抱歉招呼道。
1996年出生的孙浩政,是吴桥县比较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了。
2021年,孙龙村“两委”换届之际,这个年轻人提出竞选村党支部书记,是孙龙村的父老乡亲怎么也想不到的。
“上了十几年学的年轻人,还是硕士研究生毕业,为啥不选择留在大城市发展,却要回村?”这是人们的第一反应。
也难怪大家会这样想。孙浩政在大伙儿眼里,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打小,他的学习成绩就名列前茅,不光是孙龙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还在毕业后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前途“敞亮”着呢。
确实,在河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毕业后,孙浩政可选择的就业方向不少。他可以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或者,入职大型畜牧养殖企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薪资也不低。
但孙浩政却有自己的想法。
“年轻人都去大城市,那农村怎么发展?而且为什么不能回乡?回乡就一定发展不好吗?孙龙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这些年的所见所闻,帮助村子走上振兴路。”他说,孙龙村虽然不大,但村风淳朴,宜居和谐。多年来,老一辈们就一直努力让村子越变越好。耳濡目染间,这颗爱村、护村的种子,已在他心中发了芽。
其实,这些年虽然一直在“象牙塔”中,但严格来说,孙浩政并没有远离这片土地。
每逢寒暑假回村,他都要到地头帮忙。不仅如此,由于大学本科与硕士研究生期间主攻畜牧专业,不仅让他从理论层面未脱离乡村,在实践中,还多了一些了解农村发展的机会。
让孙浩政记忆深刻的,是去邯郸一个村庄的实习经历。那个村庄远在深山,多年前去实习时,还要倒上好几班公交,再走上一段山路,才能进入养殖场。而近两年再去,村里不仅修出了平坦的山道,进出方便,生活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二层洋房拔地而起,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这对孙浩政的触动不小。“一个远在深山的小村,都能有这样的变化,咱平原上的村庄,位置、交通、资源哪一项都不差,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利好政策不断,抓住这个机会,相信俺村一定也会越来越好。”怀着这样的期冀,孙浩政回村了。
扮美乡村解难题
利落短发,清秀面庞上,一副黑框眼镜愈发衬得人文质彬彬,说起话来慢条斯理,这是孙浩政给人的第一印象。别看外表文气,但推动乡村发展,他可一点都不“弱势”。
2021年上任伊始,他就召开大会,邀请村民代表、村内有声望的人共同研究孙龙村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探究发展措施。10余天的研讨会和不断走田间、访农户后,孙浩政对村情有了深入了解。
“其实大伙儿的需求挺简单,就是希望出行方便、种地便利、产出的粮食好销,都是跟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于是,解决民生关切,便成了这个年轻人的首个目标。
孙龙村边原有一个不大的坑塘,但与支渠“失联”多年,一直干涸,慢慢被杂草和树林占领了。
解决村内蓄水少、农田灌溉难这个迫切需求,孙浩政把目光瞄向了这里。变“废”为宝,他积极到上级跑办,申请来坑塘扩挖项目。全村老少齐上阵,仅用半个月,就将坑塘扩挖到7亩地,还疏浚300余米引水渠。如今,一塘碧水波光粼粼,孙龙村的蓄水能力翻了倍。与种粮大户协商后,他们还多方筹措资金,铺设1500余米地埋管道,基本解决了孙龙村浇地困难的问题。灌溉成本也由原来的一亩地六七十元钱降到了7元钱左右。
解决村民们的出行难题,也是孙浩政决心要啃的“硬骨头”。孙龙村原先只有一条平坦硬化的主干路,平日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就不说了,赶上雨季,农机、运输车等经村进田都是个难题。孙浩政上任后,借助一事一议项目,硬化进出村必经路。疏浚坑塘挖出的土,正好用来铺垫路基。施工时,全村老少谁有空谁就出义工,齐心协力,共同铺就宽阔平坦的村外环路。
在推进孙龙村振兴的过程中,孙浩政还致力于做新观念的引入者——深挖孙龙村的文化内涵,让小村兼具“文艺范儿”。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易被忽视的一环。文化振兴也许不会给村庄发展带来直接利益,但它是一个村庄的灵魂、魅力所在,对于改善精神风貌至关重要。”孙浩政说。
孙龙村是杂技名人孙福友的故乡。立足这一特色资源,他们着意加强对孙福友故居的保护开发利用,多方收集杂技名人故事,介绍孙福友的传奇经历及孙龙村杂技发展历程。同时,利用平整出的土地修建休闲公园和健身广场,绘制富有特色的“中华国术马戏团”巡展彩绘,并加强保护村内800年历史的国槐树,着力打造出“党建+旅游”的杂技历史名村。
带头“创富”兴产业
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这两年中,孙浩政边实践边思考,还不时与自己的研究生导师探讨,如何蹚出属于孙龙村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两年扎根基层,让我体会到了乡村发展是一个系统又繁复的工程,就像咱乡村振兴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短短20字蕴藏着丰富内涵。其中,要使乡村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产业兴旺是基石。”多年在畜牧行业的学习与实践,让他对乡村的产业发展,多了一份关注与思考。
孙龙村共有460多亩耕地,70%以上都流转给了家庭农场经营,100多名常住人口多以外出打工为生。
“依靠传统种植促进全村经济提质增效难度很大,只能寻找其他致富途径。”回村挑起“当家人”的担子,他并没有撂下专业知识。渐渐地,依托村里的种禽公司,带动闲散劳动力就业的想法浮现在孙浩政脑海里。
参与种禽公司经营后,孙浩政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从全产业链出发,优化玉米收购体系,与村内及周边种植专业合作社达成收购协议,在减轻合作社资金压力的同时也保障了玉米的收储质量。
同时,提高生产环节效能,优化鸡舍用水循环系统,引进先进加药器设备,优化蛋鸡科学免疫程序,提升免疫质量。
在提供技术指导的同时,他还定期邀请养殖专家来村,为企业员工与广大养殖户讲解当前行业动态,紧跟养殖行业发展趋势。
在孙浩政的参与下,公司经营效益稳中有升,“带富”作用也日益显现。目前可年收购玉米1万吨,年生产500多万枚胚胎蛋,带动孙龙村及周边100多名村民就业。孙龙村还把向上级申请的壮大集体经济资金入股企业,每年可获得固定分红收益。
把握蛋鸡养殖行业发展趋势,孙浩政还筹划着建设蛋品转销中心,进一步整合孙龙村及周边村庄鸡蛋生产资源,进行分级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
“产业发展,可对乡村起到反哺作用,我们要做的,是利用专业知识,蹚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成熟道路,再稳步带动起村集体和有想法的村民。”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孙浩政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