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湾学者李常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起了自己在多年的文化研究中,搜集到了大量各朝代的沧州河图,并通过网络将电子版传递给记者。经我市运河文化研究者探讨,这些图文资料其中一大部分是第一次看到,对研究沧州大运河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今年74岁的李常生家乡是献县陌南镇魏庄村,现居台湾。他弃商从文,50岁后考取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武汉大学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三个博士学位,只为了实现走苏轼之路的梦想。他12年走过了苏轼一生行迹,并编辑出版了《苏轼行踪考》五卷,绘制彩色地图1000多张,对研究苏轼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上世纪80年代,李常生就经常回到沧州,做生意、祭祖。他还为家乡魏庄李氏整理了家谱,为整个村庄做了清晰的高空图。虽然没在家乡成长,但他从小常听父母讲述献县、沧州的故事,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情感。
在研究苏轼的一路上,他还尤其注重收集关于沧州的各类文化遗存,以充实家乡文化。此次传过来的关于沧州的图文资料,大部分来源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沧州等处挑浚河工图》详细记述了捷地减河疏浚的拟改办法,表明了当时的水汛形势、古人的智慧等。明代钱谷和张复联合绘制的《沧州水程图》,水流绕城,绿树相间,沿岸亭台楼阁,房屋相连,层层叠叠,可见当时沧州大运河两岸之繁华。
《沧州捷地石坝冲坏情形图》,数据清晰,表明了当时捷地石坝被破坏的情况。《加开献县滹沱河新河修筑子牙河两堤图说》图文记载详细交代了修筑原因及方案,为几百年来的河道变化情况提供了切实的历史依据。
从商代至清代的河图,几乎没有断代。《八省运河水利情形图》《直隶河间府全图》《直隶山东与直隶全图》《宋代沧州图》《唐代沧州交通图》及各朝奏折等图文资料,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亟待进一步研究。
沧州文化研究者孙建说,李常生老师此次传过来的图片资料大部分在沧州是第一次看到,他为李老师心系家乡、奉献家乡的深情而感动。这也为沧州学者们打开了另一扇研究之窗,很多图文资料不能只在大陆找,台湾、美国等地保存了大量中国文献,都极为珍贵。特别是图文里面关于减河疏浚的直观形象的情况介绍,为研究减河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文献。
沧州博物馆研究员王健爽说,这些图文资料弥足珍贵,图说作为历史文献的一部分,反映了从古至今沧州地面上的河流变化、地域变化等,是深入挖掘研究大运河文化乃至沧州文化的宝库。
我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宝锁说,目前,他们正在开展减河文化研究,这些珍贵的资料为开展各项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依据,进一步推动了我市大运河文化研究的进程。
同时我们也希望各位文化研究者、爱好者,积极提供线索,参与到这些宝贵资料的研究中,共同挖掘研讨,为丰富大运河文化和沧州文化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