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被视为全球AI行业风向标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展企业数量、展览面积均创历届之最,首发首展新品达30余款,来自全球的超400家AI行业知名企业和机构拿出人形机器人、大模型等新赛道上的“硬核产品”,展现AI技术如何加速深耕实体经济、赋能美好生活。
30多个大模型在大会上集体亮相,有的瞄准通用、有的深耕行业,推动人工智能从感知走向认知、从识别走向生成、从专用走向通用——“大模型”热力正在集体释放。
钢管工厂的数字孪生图像中,每一支钢料的位置都能实时追踪,人均劳动生产率和产能提升同时,工序能耗及碳排放降低——“头雁”效应正在赋能实体经济。
腾讯也公布了“探星计划”新成果,2023年通过AI技术,从大量观测数据中发现快速射电暴——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超乎想象。
“一旦中国决定迈出某个领域的步伐,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其他产业,中国都能够做到极好。我对中国拥有强大的人工智能能力充满信心。”在大会开幕式上,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这样说。
高速发展伴随的是更广阔的创新机遇,在听上去高大上的人工智能领域,却绝非只有“高大强”才可以进场。人工智能的领域涵盖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肯用心、善突破,许多企业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运河园区国工信(沧州)机器人有限公司,一个占地面积很小但性能强大的柔性焊接工作站,实现了单点突破,让中小企业摆脱了以往“小企业需要高薪养程序员且难以留住人才”的困境,研发出“傻瓜”式拖拉示教,技术人员只需要简单地操作,几分钟就能完成以前数天的繁琐编程工作,最大限度满足了顾客小批量柔性定制的需求。
这背后,是一根针捅破天的执着。
早在2016年, 国工信就在速度和精度方面进行技术突破,改变数控系统的算法完成技术突破,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在充满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乌卡时代”,世窗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沧州企业以坚持长期主义、持续创新的确定性,对冲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在数字健康、数字政府、数字乡村建设等领域不断深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在万物互联的数字经济时代,拥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可以用数字科技不断赋能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这就是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