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青
读完张文洲老师的小说《约定》,总有一些影子在脑海里晃来晃去,牵扰着我的思绪。我感觉这部质朴的作品像一件实物,是什么呢?对,是那种泛黄的黑白照片。
这是一张普通的生活照,没有讲究的构图,没有艺术的光线,一所老旧的房屋,一群表情淡然的人,静静地平铺在那里,让人感到温暖,又让人怅然若失。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几十年实在不算长。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走得太快了,仿佛瞬间跨越了几千里,穿过了几百年,快得把时间都抛在了后面,把记忆都丢在了路上。眼前的色彩斑斓都来不及尽收眼底,哪还有时间捡拾过去的岁月呢?张文洲老师平实的叙述却让我们静下来,闻一闻泥土的芬芳,听一听岁月的回响,我想这就是这部作品的特色和魅力所在。
小说《约定》情节不复杂,人物也不多,没有生硬制造的故事情节,没有撕心裂肺的情感纠葛,不粉饰,不扭捏。如水,透着清澈;如盐,饱含着味道。我不知道年轻人如何看待这部小说,也许认为这只是父母絮叨的印证,抑或感到迥异于自己生活的新奇。我相信他们是喜欢的,因为作品中浸透的真情真爱是不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改变的。但对于那段岁月经历者的我以及我们,定会有着更深刻的感受、更强烈的共鸣。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爱情,不仅是月光下的呢喃,怀抱中的温柔,爱情的真谛是责任和担当,是为了爱的牺牲和奉献。小说中张运昌“腾达”后的不弃,郑丽丽为了成全爱人的放手,看似轻描淡写,恰是对真爱的诠释,是熔铸在民族血脉中的“信诺”的自然流露。还原到当时的背景,一所大学绝对能把人分隔在两个世界。主人公的小小举动,本就难能可贵,再对比当下爱情的随意和廉价,这个举动就更显得弥足珍贵。小说《约定》在此让我触摸到了祖先血脉中美好的道德和深沉的精神。
经历难免艰难苦涩,但回忆却往往只有美好甜蜜。小说描写的那个年代,包括作者在内的人们,无疑是艰辛的、焦虑的、彷徨的。但通过小说我们看到的不是慵懒和放弃,而是默默地耕耘、坚韧地前行,听到的不是哀怨和叹息,而是脚步的铿锵、汗水的滴答。无论是苛刻的孙队长,还是朴实的丽丽娘、运昌妈,都在为命运负重前行。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一句“今年分值提高了,收入增加了”蕴含着怎样的社会内涵。今天的日新月异,是我们的父辈脸朝黄土背朝天一步步蹚出来的,勒紧裤腰带一口口省出来的。小说《约定》让我听到了父辈们奋勇前行的脚步声。
明亮的眼睛,看到的会是满目春色,因为心中有阳光,我们就不会感到寒冷。小说中的农村是贫穷落后的,但并不显得凋敝破败。平静的湖面,沙沙作响的树叶,自然地在那里,构成了一首舒缓的田园诗、一幅恬静的风景画。不知道是不是有意选择,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景物,大都是绿色的夏天、金色的秋季,因此通篇的色调是明亮的、温暖的。我想,作者与其说是在描摹静静的景色,不如说是在直抒驿动的心境。在日益喧嚣繁华的今天,我们真的很需要这缕淳朴的、温柔的清风。小说《约定》让我们感受到了心的平静。
张文洲先生是一位大学老师,并非专业作家。他在业余时间,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为我们的文坛增添了一抹新绿。我们感谢他,也期盼张老师能创作出更多新作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