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游泳成为人们解暑的首选。与此同时,溺水事件时有发生。关于溺水的几大认知误区,您知道吗?
会游泳、水性好,就不可能溺水。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溺亡者都会游泳,因此不要因为会游泳就放松警惕。疲劳、抽筋等,可能使人无法正常游泳;在海边、河边等野外水域,水草、淤泥、激流等都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手拉手就能救起溺水者。身边有人溺水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伸手去拉。事实上,手拉手救人的方式死亡率较高。结成“人链”后,一旦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打破“平衡”,就会让多人落水,导致群死群伤。
只要水面平静,下水就不会有危险。事实上,自然水域水面下的暗流、暗礁、水草、沟壑等,每一项都可能对人造成危害,有的甚至会对穿戴有救生衣、救生圈的人造成威胁。
戴上游泳圈就能保命。“游泳圈”并不等于“救生圈”,本质上是玩具。因其重量轻、抗压能力差,容易破损漏气,所以不能在下水游泳时有效地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只要不主动下水嬉戏,就不会有危险。事实上,很多溺水事件的当事人并非主动下水戏水,而是在岸边工作、岸边娱乐、捡拾物品甚至是路过时失足落水。
韩学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