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4日
第07版:07

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对接各大剧团打响品牌,引入机绣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小剧团和票友个性化需求。肃宁青年赵伟亮——

产品降维开拓新思路

本报记者 吴 梦

还原传统戏曲服装制作技艺

“赵经理,我们定购的服装好了吗?最近有新演出,等着你们的产品救急呢!”近日,肃宁县青年赵伟亮再次接到客户的催货电话。

别看赵伟亮只有36岁,但他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戏曲服装生产商,产品覆盖京津冀鲁豫等省市,许多客户慕名前来。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什么秘诀让公司成为京津各大剧团的座上宾呢?

“我们细分市场,通过坚持手工京绣技艺,打造高品质戏曲服装产品抓住京津各大剧团;通过引入机绣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推出小剧团和众多票友欢迎的服装,开拓出新市场,因此工厂近年来实现了较好发展,拥有了众多拥趸。”赵伟亮解开答案。

赵伟亮表示,其实工厂细分市场战略也是迫不得已。

赵伟亮接手自家工厂后不久经营就遇到困难。

原来,由于传统戏曲服装使用手工京绣,生产时间长,价格昂贵,大多供应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大型剧团,市场有限,同时随着老工人离去,传统技艺流失,工厂生产出现青黄不接情况。

为此,赵伟亮主动带领企业转型,从周边招收年轻人,加大专业技工的培养,首先培养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喜爱,再做好手工京绣技艺挖掘传承工作,用现代管理制度规范大家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

之后,他还引入机绣工艺,生产低成本产品,对接各地小剧团和众多票友群体。“随着经济发展,各地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加,刺激各地小剧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深入乡村,演出频繁,服装需求量很大。同时,众多演出也推动了广大票友群体出现,业余演出也助长了服装需求。”

经过一段时间尝试,工厂逐步度过危机。现在,工厂每年能交付上千套精美的戏曲服装产品,并拓展了河南、山东等省新市场。

2023-08-04 本报记者 吴 梦 传承传统手工技艺对接各大剧团打响品牌,引入机绣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满足小剧团和票友个性化需求。肃宁青年赵伟亮——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9916.html 1 产品降维开拓新思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