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邢 程 本报通讯员 刘 蕊 杨 帆
赛场之上,他倾力演绎着自己的飞翔梦;赛场之下,他跌倒又爬起,一次次超越自己、证明自己。
他叫宁金海,一位捧回无数奖牌的优秀运动员,也是一位先天性脑瘫患者。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宁金海与骑行这项体育运动结缘,勇敢刚毅的他带着梦想一路高歌猛进,通过体育改变了人生。
1
时隔12年重回赛道
站在领奖台上,宁金海手捧奖牌,露出浅浅的微笑。今年4月,宁金海在河北省残运会自行车项目比赛中,斩获了四枚银牌。这是时隔12年重回赛场后,宁金海再一次享受属于他的荣耀时刻。
“这么多年没上赛场,我对这个成绩还比较满意。”赛后,宁金海说,“虽然很长时间没有参加比赛,但我有这个底子,恢复一下就可以,我最擅长的还是长距离骑行。”在这次比赛中,宁金海一共参加了4项比赛,在1公里、3公里、10公里和45公里的骑行比赛项目中均斩获了银牌,其中一项比赛的成绩和金牌得主相差不到1秒。
宁金海取得的优异成绩令人敬佩。成绩背后,宁金海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今年35岁的宁金海出生在孟村回族自治县孟村镇东姚村的一个普通家庭,他一岁时被医生确诊为先天性脑瘫。因为身体原因,宁金海说话不流利,四肢的协调能力也不好,可他从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2004年,河北省开展残疾人运动员海选,宁金海参加选拔并入围。教练建议他练习自行车运动,可走运动员这条路,宁金海的母亲犹豫再三。“他走路都摇摆不定,更何况骑自行车,这对于他来说太危险了。”最后,教练耐心地给她做工作,她才同意让宁金海尝试一下。从此,宁金海与体育结缘,并加入河北省残疾人自行车训练队,开始了专业自行车运动训练。
2
自行车成了最好的“朋友”
当时,宁金海只能控制一侧身体运动,普通人看来极其简单的奔跑、抬腿等动作,对他而言都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才能够完成。由于难以保持身体平衡,刚开始训练的时候,他经常从自行车上摔下来,胳膊上、腿上总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为了练出成绩,他克服一切困难,寒冬酷暑从未间断。遇到异常恶劣的天气不能外出训练时,他就到训练房中的自行车练习台上拼命苦练,就这样,自行车成了他最好的“朋友”。
“一开始骑自行车很费劲,慢慢地,越骑越好,越骑越远,越骑越快。”宁金海说,训练的日子很苦,可每当想起家人的期盼和支持,无论再难再累也要坚持下去。“我先天残疾,可我不认命,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让家人过得更好。”
在不断努力下,宁金海先后在全国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摘得一枚铜牌、一个第四名、两个第五名,并获得三等功奖励;在全国残疾人自行车锦标赛中获得两枚银牌、三枚铜牌,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在省运会上摘得田径项目两枚银牌、一枚铜牌……
“那些年,儿子得了很多荣誉,回到家拿着一叠证书,云南省赛第三名、北京赛第二名,在一次跑步比赛中,还获得了铜牌和银牌……”宁金海的母亲细数着奖状和证书,泪水在眼中不停地打转。她知道,光鲜的背后,宁金海付出了无数汗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太危险了,每次比赛,我的心都会提到嗓子眼,等他平安回来,心里这块石头才算落地。”
3
荣誉背后的汗水和坚持
就在宁金海的高光时刻,一个意外事件几乎改变了他的运动生涯。2010年冬,在一次训练过程中,宁金海骑自行车时撞上了一块砖头,他从自行车上摔下来,造成了锁骨骨折、左胳膊关节脱位,先后进行了3次手术。可即便这样,宁金海躺在病床上,对家人仍然报喜不报忧。
后来,宁金海的父亲离世了,要强懂事的宁金海不想成为母亲的负担,在骑行之余打了一份零工,还跟教练学习了修自行车的手艺。2012年他回乡,来到盐山县城开了一家自行车专卖店。
虽然离开了赛场,可这挡不住宁金海对骑行的热爱。多年来,宁金海从没放下骑行。他在当地加入了骑行团,经常和队友们一起环城骑行。
去年,已经离开赛场10余年的宁金海再次接到了比赛的通知。“这是自行车项目首次出现在河北省残运会中。”宁金海说,当时,家乡一位教练为他报了名,许久没上赛场的他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而母亲却犹豫了。
回想宁金海走上自行车运动员这条路,母亲满是心酸。“说实话,我不愿让孩子去,我怕他再受伤。可他愿意去,他打心眼里喜欢自行车运动,这么多年,他嘴上不说,我也看得出来,所以没再阻拦。”于是,宁金海满心欢喜地赴省参赛,并一举斩获四枚奖牌。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宁金海说,自行车就如同他的“翅膀”,可以带他冲破一切阻力直达目标。再次站在领奖台上,他信心满满。“生活的磨难摧不毁我,训练的艰苦吓不退我,身体的伤痛也打不垮我,即使身体残疾,我也要用实际行动改写命运。”他愿做一名勇士,不断挑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