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组组长岳思平及军事科学院两位研究员温瑞茂、陈伙成来到沧州,参观了“沧州1937·揭秘日本随军记者镜头下的侵略沧州纪实照片展览”,并走访了博施博物馆。
3位专家平均年龄已过七旬,但腰板硬朗,步履矫健,眼角布满皱纹却挡不住炯炯目光。虽然是第一次来到沧州,但他们不约而同被沧州人的热情所打动,听到文史爱好者们为弘扬红色文化所作出的努力后,更是感触良多。
一
在博施博物馆“红色印记”展区,一张张黑白影像串联起了沧州的过去。
时间倒回到20世纪初,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山河破碎、民生凋敝,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其中,就有许多沧州人的身影。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省立沧县二中(今沧州市一中)200余师生以罢课、游行、演讲等形式支援北京学生运动。
沧州籍先进知识分子张申府、郝克勤、张隐韬、刘格平、莫子镇、戴培元等,分别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或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在当地或返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沧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
1923年,刘格平创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大堤东支部,成为津南革命“播火人”。1926年9月,刘格平在省立沧县二中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沧县二中支部。这是我党在沧州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
1925年,张隐韬在国民二军搞兵运工作时,就深刻认识到,共产党应该建立自己的武装。此后,他和刘格平回到家乡建立武装组织。那时,在沧州,共产党领导的武装组织有农民自卫军、津南革命军等,播下了我党领导武装力量的火种,为日后在沧州创建冀中和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27年2月,中共津南特委在大堤东村成立。中共津南特委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发动工人、农民、学生运动,领导武装暴动。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七七事变”后的第8天,在盐山县旧县镇,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就宣告成立。
在抗日战争中,沧州有两支闻名全国的回族抗日武装,分别是活跃于沧州西部的冀中回民支队、活跃于东部的冀鲁边(渤海)回民支队。这两支部队驰骋沙场,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英勇斗争。
韩集伏击战、三打灯明寺、齐会歼灭战……腥风血雨中,沧州大地上,党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在各县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组建抗日武装,积极发动群众参加抗战,深入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以血肉之躯为民族图存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听着一个个红色故事,3位专家不禁感慨:沧州不仅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还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英雄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始终流淌着延绵不断的红色血脉。
二
让人感动的不仅是沧州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红色传奇,还有一代代沧州人为弘扬红色文化所作出的努力。
在运河边一座老楼、一处平房建起展厅,令3位专家颇感意外。这背后,是一位文史爱好者对沧州历史文化的执着坚守。
10多年前,于龙华买下了运河边的这座二层小楼。彼时,他还不知道,这座斑驳小楼竟是一座百年建筑。了解到它的前世今生后,于龙华决定在这里投资建一座与大运河、与沧州文化相关的博施博物馆。
从此,他奔波各地搜集文史资料和影像、修缮设计房屋,让这座运河边的小楼焕发出古朴厚重的人文气息,更为研究沧州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吸引来访者无数。
和于龙华同样执着的,还有田书生。
69岁的田书生是市科协的退休干部,从2002年开始,就通过各种方式搜集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时期,日军随军记者镜头下侵略沧州的影像和文字资料。至今已收集各种资料80余册,其中包括照片200余张,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战火硝烟,展示了日军在沧犯下的滔天罪行,成为日本侵华的有力证据。这些资料已编辑成书,名为《1937·沧州!沧州!》。后来,这些影像资料被田书生一张张放大,展示在市邮政管理局办公楼,他命名为“沧州1937·揭秘日本随军记者镜头下的侵略沧州纪实照片展览”。
驻足观看,80多年前一幕幕尘封的情景赫然呈现眼前:津浦线上一路入侵的日军、狂轰滥炸沧州城的日军飞机、硝烟战火中孤独孑立的闻远楼、被轰炸的沧县红十字会、运河决堤后一片汪洋的沧州城……那一帧帧日本随军记者拍下的黑白照片,每一幅都骇人心魄。专家们看后,都觉得这些影像很震撼。
三
接过英雄的接力棒,红色精神植根在每一位沧州人的血脉之中,薪火相传。
3位专家一边走访,一边感叹,尤其是听到由沧州日报发起的“帮烈士寻找亲人”公益行动后,对沧州人的家国情怀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触。
2019年清明节前夕,一则新闻吸引了本报记者的注意——安徽一七旬老人,为7名牺牲在淮海战役中的烈士找到了亲人,其中3名是沧州籍。出于对新闻的敏感,我们辗转联系上了这位名叫年介涛的老人。根据年老提供的信息,沧州日报发起了“帮烈士寻找亲人”公益行动,在报纸上刊发寻亲报道,通过互联网征集线索。一时间,许多爱心人士纷纷打来电话,提出了加入到寻亲队伍的想法。就这样,一支由沧州日报记者、爱心志愿者和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组成的寻亲团队成立了。不管工作日还是休息日,一旦获得线索,大家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一次次查找,一家家寻访,一点点印证,4年多时间,寻亲志愿者们辗转多地,共寻访180余名烈士亲属(或烈士安葬地),为70多名烈士找到了家。
在沧州,还有一支团队令人动容——沧州市女摄影家协会的摄影师们。
2012年,时任市女摄协主席的张书俭带领女摄协的摄影师们开始筹拍革命母亲。历时8年,她们的足迹遍布沧州几百个村庄,和时间赛跑,为健在的革命战争时期的女共产党员、女锄奸模范、女堡垒户、妇救会主任等革命母亲建立了影像档案,留影存真。2014年9月,女摄协为124名“革命母亲”摄影作品搞了大型展览。2015年,她们集结成册,出版了红色记忆《革命母亲》一书,同年参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收获无数感动和好评。
53岁的献县作家王小丫,从2019年起奔波于全国各地,寻访健在的回民支队战士及其知情者。行程6万多公里,寻访了30多位健在的回民支队战士和60多位知情者。即使罹患癌症,依然没有停歇。
在献县苗庄村,农民赵文岭30多年埋头只做一件事——搜寻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英雄事迹。他拍摄了140多位回民支队老队员的肖像,积攒了数万张图片,写下了100多本寻访日记。走到哪里,赵文岭就把马本斋的英雄事迹宣传到哪里,还腾出自家的房子,建起了“马本斋事迹资料珍藏馆”。
沧县捷地回族乡捷地村村民曹文通,为保护当年日军侵华历史罪证——捷地炮楼,30多年风雨无阻守护在此,甚至还把家安在这里。
……
在沧州,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队伍中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沧州人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本教科书的每个页码、每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