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8日
第06版:06

一路转战到海南

陈伟岗

父亲陈月山,1927年秋出生于海兴县。所在村庄离山东很近,过一条河便到了山东。

1978年寒假,我随叔叔回老家过春节,感受到了父亲对故乡的那份亲情。辽阔的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我的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片贫瘠而深情的土地上,小枣、盐碱地以及淳朴的民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的身体里流淌着华北平原的热血。人在天涯,何不思乡?

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四兄弟中排行老三。日本侵华后,华北沦陷,人民饱受日伪顽匪之害,深陷苦难。沧州人民纷纷自发组织反抗,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和组织下,抗日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1944年秋,年仅17岁的父亲,加入了八路军队伍,后来才知道这支部队是冀鲁边军区回民支队,是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武装。

我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冀鲁边军区回民支队与闻名于世的马本斋回民支队是抗日战争时期诞生于河北的两支回民支队。追寻父亲的抗日足迹,看了相关历史书,我常常泪水盈眶,对那些为祖国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们充满了敬佩。

在东北,父亲属四野主力部队6纵战斗序列部队,是四野的五大主力部队之一,曾参加了三战四平、三下江南等重要战役战斗。在二战四平保卫战中,父亲带领一个班的战士最后撤出四平。三下江南时,在零下40摄氏度的天气中与敌人战斗。1946年与国民党88师激战,不幸肩负枪伤。痊愈后参加了为期半年的军政大学学习。父亲的枪伤至今仍在隐隐作痛,影响了晚年生活。随后回归战斗部队任排长。最为惨烈的是辽沈战役中的励家窝棚阻击战,以两个师兵力截住了廖耀湘十万兵团,取得了非凡战果。每当回忆起这些,父亲总是露出笑容,说截住了廖耀湘、打败了新一军和新六军,这两个军可都是国民党的王牌部队。

辽沈战役结束之后,父亲跟随铁军43军部队入关,一路南下,先后参加了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广州战役、广西战役,最后参加了海南战役。在1949年4月渡江战役的兰溪战斗中再次负伤,愈后转任387团政治部干事。

1950年4月17日开始,由邓华指挥的海南渡海战役发起了第一梯队登岛强攻。1950年4月23日,父亲作为海南渡海战役第二梯队登上了海南岛,他当时是43军129师某部政治部干事,相当于副连级。部队上岛后,完成了海南解放最后一仗,其间,父亲两立战功。

父亲于1953年转业,留在海南工作。他在东北和湖北两次受伤,享有残废军人荣誉及待遇。也因此,从一线作战部队转至团机关及后来转业至地方工作,在海南外贸食品进出口公司退休。

母亲梅元香,是海南琼海市龙江镇人,祖上是从广东大埔迁过来的。尽管文化差异很大,但在当时,女子嫁士兵是一种潮流。家中三兄妹,我排行老二。

热情开朗,乐于助人,是父亲的品德。家里还有三兄弟,他每逢过年都会寄钱给他们。父亲早年的连长及夫人已去世,他也会托人带钱给其亲属。父亲生活很俭朴,不舍得多花一分钱,省下的钱长期资助北方亲人和朋友。

故土难离,乡音未改。父亲少小离家,南征北战,定居海南,与家人从此天各一方。只有几个河北老乡战友可以常聚叙旧。父亲一直保持着家乡口音和面食习惯。每个周日,我们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似乎是对故乡最好的思念。每年除夕,全家也要围坐包饺子,这是不变的仪式。

父母从小对我们子女教育不多,也不干预我们子女的人生大事,更多的是言传身教。

父亲今年95岁,应该是海南岛最后一位健在的冀鲁边八路军老战士了。他常常高声唱起《八路军军歌》以及抗日老歌,充满革命激情。父亲保存过一条旧军毯,后来放在临高角解放纪念馆中展示。这条军毯从东北带到了海南,随父亲走过了80年。

英雄迟暮,故土难归。轮椅上的父亲,只能在海南安度晚年。在我心中,他就是一棵参天大树。

2023-08-08 陈伟岗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0238.html 1 一路转战到海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