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在网上刷到一篇关于两代人消费观念差异的热门帖子,跟帖的清一色都是年轻人,他们几乎都在吐槽父辈生活过于节俭。
比如放着家门口的大型超市不逛,非要起个大早,到数公里外赶农村大集;又比如组织家庭聚餐,明明每次都因为要准备10多道饭菜累到腰酸背痛,却仍舍不得去饭店订餐……
而在几天前,我又回去翻看那篇帖子,惊奇地发现,其中一条留言被置顶了,并且得到上百次点赞。
那条留言是以一位老者的口吻写的:“我知道现在日子好了,也知道孩子们是为我着想,想让我过得更舒服一些,但有些习惯,坚持了大半辈子,真的很难改变。我喜欢赶集,不光是因为它物美价廉,还因为赶集能找到年轻时的回忆;我喜欢下厨,哪怕累得第二天爬不起来,也会为家人们脸上的笑容而心花怒放。很多时候,不是舍不得怎样,而是更愿意如何。”
这条留言仿佛一条分水岭,自从被置顶以后,所有新留言的导向都变了,大家开始体谅父辈、反思自己:“只要不影响身体,就随他去吧。”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执着,我们不应该把自己认为的“正确”强加给上一代人,并让他们作出改变。
对父母最好、最舒服的照顾,就是不去左右他们的生活。只要不影响健康、不涉及原则,对于所谓的“过分节俭”,就都“随他去吧”。
对父母的爱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满足上,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尊重、迁就、包容,而这也包括时代赋予他们在今天看来过时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我们只需要让父辈知道,在我们心里,“你们的健康,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