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0日
第06版:06

电网“医生”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李相颖

▲有些抢修作业要在空中完成,相比地面作业,空中冬天温度更低、风力更大;夏天阳光更加炙热,没有丝毫遮挡。

◀为了保障电力正常供应,他们工作不分时间,又或者说,他们在任何时间都枕戈待旦。

在国网沧州供电公司新华供配电中心,参与过电力抢修的一线员工共有40多人。对他们来说,夜以继日、风雨兼程、与寒风烈日为伴,都是日常工作中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为了保障电力正常供应,通常情况下,天气越恶劣,他们外出抢修的几率就越大。工作不分时间,又或者说,任何时间,他们都枕戈待旦。

临近午夜,几道闪电划破天际,大雨倾盆而至。原本清冷的街头立刻嘈杂起来,商贩们匆忙收摊,只有王涛和他的同事们依然如故。

他们是国网沧州供电公司新华供配电中心(以下简称新华供配电中心)的电力抢修人员,正在对电力线路进行巡视。

对他们来说,这样的冒雨工作,不过是常规操作而已。

在新华供配电中心,长期参与电力抢修的一线员工共有40多人,他们被称作电网“医生”,辛苦和危险是这项工作的代名词——日常巡检,临时抢修,带电作业……为了保障电力正常供应,他们工作不分时间,又或者说,他们在任何时间都枕戈待旦。

“出 诊”

夜里11点30分,新华供配电中心的24小时抢修电话突然响了起来——因用电负荷过大,一老旧小区供电线缆被烧断,两栋居民楼共92户居民因此断电,急需恢复电力供应。

接到抢修通知,44岁的王涛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他是新华供配电中心低压一班班长,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在供电一线,像这样在半夜进行的抢修任务,他早就习以为常。

以运河为界,沧州市区一共有两个供配电中心。王涛所在的新华供配电中心,承担着为整个新华区、沧州经济开发区以及部分运河区的居民和单位提供用电服务的重任。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仅辖区面积大,老旧小区和用电单位也比较多。尤其入夏以来,持续的高温让用电量居高不下,进一步增添了设备发生故障的几率。

查找故障点,更换受损电缆……三伏天里,即便是深夜也闷热得很,队员们还要全程带着安全帽、穿着长衣长裤,不消三五分钟,就已满身大汗。但和闷热的天气相比,停电产生的影响更让人感到紧迫。“电力线缆连着千家万户,如果不能及时修复,居民断电,企业停产,商场、饭店都会受到影响。”在王涛心里,这份工作虽然普通,但意义重大。

入职20多年,一旦供电出现问题,不论白天还是夜晚,也不管严寒还是酷暑,王涛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不仅是他,每一位参与电力抢修的一线员工都会如此——随时待命,各种维修工具、照明设备随行携带,就连汽车油箱里的汽油都要保持较高存量。

两个小时之后,电闸重新拉起,不远处的居民楼里随即亮起了灯光,王涛和队员们紧绷的神经这才松弛下来。这是王涛在一天内接到的第三个抢修任务,尽管这次维修从半夜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但对他们来说,这依旧是“清闲”的一天。

通 宵

对每一位参与电力抢修的一线员工来说,连夜抢修寻常得如同一日三餐,熬个通宵也是常有的事。不仅如此,越是恶劣天气,他们外出抢修的几率就越大。全年无休、风雨兼程、与寒风烈日为伴,都是日常工作中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36岁的李越超从事电力抢修工作已经8年了。狂风、暴雨、大雪、冰雹……8年里,像这样的恶劣天气,他在前往抢修一线的路途上经历了无数次。

2021年7月31日那天,在李越超的记忆中格外清晰。

那天夜里,沧州出现强风雨天气,市区平均降雨量29毫米,市区最大风力达11级。当时正在家休息的李越超接到紧急电话——由于天气原因,为黄河路立交桥泵站提供电力的两条线路,均被损坏且已断电。

“情况危急!”李越超清楚地知道,黄河路立交桥下地势低洼,雨势那么急,泵站停止工作势必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积水,危及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刻不容缓,李越超二话不说就赶了过去。一路上,他看到的是从未见过的满地狼藉,比碗口还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有的挡在路中央,有的压在电缆上;垃圾箱被吹得四处乱滚,垃圾散落一地……

20分钟抵达现场,20分钟内恢复第一条受损线路,泵站重新运转,又过了半个小时,第二条线路也恢复了正常供电。

那天晚上,李越超先后参与了4次抢修,彻夜未眠。

不光是他。在那场强风雨天气影响下,新华供配电中心一共有19条线路停电,占全部线路的15%以上,在那个晚上,每个抢修人员都至少参与了两三次抢修,“能上一线的都上了。”

付 出

在抢修部门,甚至整个供配电中心,还有一个最特殊、最危险的工种。他们在工作时,为防止意外发生,每40分钟就要轮换一批队员,那就是带电作业员。

供电线路分高压、低压,其中高压线路影响面很大,关系着至少5000户居民的正常用电。所以,为了能在最快时间恢复部分供电,很多时候,需要抢修人员进行带电作业。而10千伏高压不同于民用电压,哪怕只是接触0.1秒,也足以致人死亡。

也正因如此,带电作业员就成了抢修部门进入门槛最高的工种——要拥有3年以上配网工作经验,并通过系统培训取得配网不停电作业资质证书,再有老员工带教1年以上,才有资格竞聘带电作业岗位。

35岁的孟龙成为带电作业员已经8年了,每次带电作业时,都必须穿着绝缘防护服。这种衣服由橡胶材质制成,厚度是普通雨衣的三四倍,冬天不御寒,夏天不透气。此外,带电作业都在空中完成,相比地面而言,冬天温度更低、风力更大;夏天阳光更加炙热,没有丝毫遮挡。

有一次,在零下20℃的寒冷天气里,带电作业员们抢修了整整一夜,穿了两层羽绒服都不管用,双手被冻得连工具都抓不住,越用力越疼。

艰苦的工作环境,让带电作业员成为抢修部门里的特战员,孟龙说:“带电作业不仅能更快恢复电力供应,还能在不停电的前提下消除安全隐患,减少停电次数。这项工作虽然有危险,但绝不是冒险。”

2023-08-10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李相颖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0515.html 1 电网“医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