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春章,一身白色亚麻衣衫,干练中透着清爽。在常人的认知里,近九旬的人,应是满脸皱纹,瘪嘴塌腮,而他,腰不弯背不驼,眼不花耳不聋。让我想起一个词:精神矍铄。
童真童趣本天然
大母鸡叫咯咯/带领小鸡找吃喝/找到食儿叼又吐/鸡宝快来接吃喝/小鸡圆胖蹦又跳/母鸡扁瘦操劳多/抖着肉翅叫妈妈/谢谢妈妈养育我
读着读着,我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这活脱脱就是小儿的语言嘛,我们的童年哪个不是哼唱着这样的调调过来的?
此童谣题目为《母鸡和小鸡》,为了验证它是否好记,我给外甥女家咿呀小儿念了两遍,没有想到,小儿无师自通,顺溜地唱了出来。
树枝搭鸟窝,鸟窝靠树托。没树哪有枝,没枝哪有窝。鸟儿爱大树,也爱它的窝。我们好孩子,爱家更爱国。
四句话,字面上平淡无奇,细细咂摸,不仅蕴含着美好与纯真,更是传播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范本。如果你来写,似乎很难找出别的话语来替换。
这两首好记又好唱的童谣作者,便是武春章。
武春章创作童谣,粗略计有1500余首,10部作品集,这是个什么概念?若计字数,有一部长篇小说的量。武老创作的童谣,或纯真或通俗,一念一唱就觉得稚儿都亲切,爱恨都结实,生活都美好,他提炼浸在旧时光与新时光里的快乐,升华、发掘生命中的金子。
我喜读《史记》《离骚》《本草纲目》以及写大运河、黄河等大部头的书。对儿童文学,特别是酷似顺口溜的童谣,有一种偏见。
现在,为此想法深感歉意。从某种意义上说,童谣是启蒙文学的根,质朴的文字更能唤起我们对母语的热爱。
心里总有一团火
第一个给武春章冠以“好人”称号的,是他的妻子董桂芬。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妻子第一次分娩,他在几十公里地外的村里执教,无法赶回。妻子生小儿子时,他还是没能陪护在身边。妻子没有怨言,多年相濡以沫,深知他心中没什么比学生更重要。亲戚们一边帮着照料,一边埋怨武春章不顾家。董桂芬却笑着说:不怪他,学生离不开,他是好人。
当“好人”这两个字传到武春章的耳朵里,他热泪盈眶。那一年,他带领的班级,学习成绩在全公社名列前茅。
退休后,武春章任运河区丽景社区关工委主任,创作了《知识趣味小童谣》《丽景之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童谣》,这些活泼生动、寓教于乐的小童谣,深受广大家长和儿童的喜爱。从三尺讲台到社会的大舞台,写作、宣讲,他反而更忙了。“运河好人”的大红证书,摆在了桌上。从家人心目中的“好人”,到学生个个尊敬的“好人”,从运河区,到河北省,乃至全国,“好人”武春章,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
“我的心里有一团火。”一位记者采访时,武春章脱口而出了这句话。
如火的诗章,真挚的感情,岁月悠悠而过。
童年,武春章和村子里的其他孩子一样,流着两条清鼻涕,背一个大筐在洼里打草,随时躲避鬼子的“扫荡”。兵荒马乱的日子,犹如一场噩梦。如今,欣逢盛世,过着幸福安稳的生活,不拿起笔,写点什么,哪里说得过去?
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哪个没有吃过苦,哪个没有挨饿受冻。他的娘亲,在临终前想要吃碗汤面,武春章挨家挨户借,借到半碗麦面粉,和面,细细擀,用心切,做了一大碗,让老娘痛快地吃了一次饱饭……
已过伞寿的武春章,对农村巨变感受太深刻了,他提起笔来文思如涌。
“有情便有诗”。写作的真谛在一个“情”字,这是武春章的信条,更是创作的法宝。纳博科夫说:“我以为一件艺术品中存在着两种东西的融合:诗的激情和纯科学的精确。”这句话,为武春章的作品提供了评论和注解。
因为长年伏案读书写作,武春章书桌的油漆都被磨掉了一片。
站在讲台上的底气
见到武春章前,我正着手准备一项工作。2024年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90周年,我觉得有必要重走一遍我曾看过写过的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比如香山,比如西柏坡。武春章给了我启发,我身边这些挖掘红色资源、宣讲红色精神的“好人”,不就是我要寻找和记录的对象吗?
他们的目光是那么坚毅,迈着铿锵的脚步赶路,哪怕是千山万水,哪怕是风沙雪雨,依然勇往直前,永不止步!从南昌起义建立革命武装,到井冈会师建立根据地;从遵义会议调正轨迹,到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从挺进大别山战役,到转入反攻战局。且看百万雄师下江南,如猛虎下山所向披靡。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腊子口,活捉敌军长,乘胜追残敌。一幕幕波澜壮阔战斗场景,一桩桩可歌可泣英雄事迹,铭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也永记在人民心里!当走到一个关键时刻,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路哇,走得再远,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要出发!
……
武春章说,明年他满90岁,和红军出发同步,一定要纪念。我和武春章是同乡,按吾乡的风俗,是以虚岁来论年龄的。查阅资料,原来对90岁老人还有一个更有意义的称呼,即“鲐背之年”。《尔雅·释诂》曰:“鲐背,寿也。”谓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之纹,为高寿之征。看看挺拔的武春章,我相信,寿臻九秩之人必有余庆。
武春章每天必读报刊,雷打不动,《求是》《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河北日报》《沧州日报》。一遍一遍通读,认真学习研究,把每天的时事要闻以及重要的信息纳入脑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做笔记,一摞一摞的稿纸堆在桌上,且厚度仍在增加。他说,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每天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我才能有底气站在讲台上。
社区是武春章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一个重要“阵地”。他在社区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讲习班”,定期为青少年讲座。成立了社区家长学校,每月开两次讲座。为了吸引家长积极听讲座,精心编写了讲稿。如:《成才之路》《好习惯的培养》《当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传承孝道》等。
为办好社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春章夫妇还同社区领导精心设计了两个展馆。一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展馆”,将几十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小童谣,配上插图和照片做成展示牌,再加上他们生动的讲解,感动着前来参观的一拨又一拨青少年。另一个展馆是“两史教育馆”,他们把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编成短文,也配合插图和照片展示在展板上。还把“两史”中的革命人物、英雄人物及其英雄事迹编成小歌谣,图文并茂,很受观众的欢迎。
与武春章坐在社区二楼的工作室交流,他饱满的激情彻底感染了我。楼下,工作人员等着给他录宣讲视频,谈话只能告一段落。
走出社区办公楼,甬道两边大朵的月季花开得正艳。武春章工作室的墙上,醒目的大红字写着:只要生命尚在,我就要学下去、写下去、讲下去!甘做一名为国为民赤诚奉献的红色宣讲员。这是武春章的自勉,也是一个中国好人的初心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