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地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我觉得所有经典,都是有助于提高人们思维层次的“好书”,只有多读善读精读这些“好书”,才能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只有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读好人生。
“好书”大多理论性强,生僻字多,哲理难懂,但读下去,多读几遍就行了。史学家吕祖谦说:“至书无悦人之浅效,而有化人之深功。至乐无娱人之近者,而有感人之余韵。”我们读的小说里也多描写、比喻,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但读过两遍常感觉也就如此,像丝竹乐,轻摇慢鼓,轻声细语,往往没有实际的意义。但打击乐就不一样,粗声大气,震耳欲聋,但多听几遍就道理自现、味道深厚、意义无穷了。
好书的种类很多,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动植物学、天文地理……都是好书,这些书是前人思想的精华和智慧的结晶。这样的书读一本是一本。虽然慢些,实际上进步快,看起来读得少,实际上收获多。像盖一座大楼,把地基挖得够深后,很长时间垒不出地面,然而这个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个基础做得好,万丈高楼才会百年不倒。读书也如此,基础打好了,一切才有本源。
读书要读原著,尽量少读那些解释文章、理解译义的书。要真正读懂一本书、写一首诗,就要自己下决心去揣摩。《唐诗纪事》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京兆尹韩愈被前呼后拥过大街,被一骑驴的年轻人冲撞。本应判年轻人罪过,但一问年轻人才知道他因一首小诗过于认真,才冲撞了老爷。诗说: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里到底用“推门”好还是用“敲门”好,因为入了迷才冲撞了老爷。韩愈听后不但不怪罪,还大加赞赏,后来这个年轻人也成了大诗人,就是贾岛。
读书好,但要挑挑选选,也要看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比如看《红楼梦》,如果只追求男女情爱,那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所以读书也得有个立场和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读好书、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