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小城泊头,薄薄的晨雾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弥漫。董书明书房的灯亮了,窗开了。一夜夏雨,清风拂面,吹起了窗前书桌上打开的书本。
晨起读书是董书明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当睁开眼睛,感受这个世界的光亮时,他常会感慨:书本是最亮的明灯,可以照亮人生前行的路。
父子共读
64岁的董书明讲起与书的缘分,嘴角浮起了欣慰的笑意。几十年,书给他的不仅是知识沉淀后的底气,更给予他面对一切的豁达与力量。
识字的故事从小学讲起。董书明的父亲是一位小学老师,家中藏书很多,大部分为繁体。那时在家中常读的多是革命书籍,每当读这些书遇到不认识的字时,他就问父亲,父亲会一一告诉他读什么音、是什么意思。
他常常和父亲一起读书,那样幸福快乐的画面曾无数次走进他的梦里。他记得那两本放在父亲床头的《星火燎原》《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前者深红色封面、16开,后者是大32开。他不知道这两本书是父亲哪年买的,他读它们时还有二三成新。
读这两本书,董书明记忆颇深的有4篇文章:《星火燎原》中刘伯承元帅的《回顾长征》和程世才将军的《包座之战》;《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中方志敏和李湘的两篇传记。革命精神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了根,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董书明说,那时候,他还爱读父亲的语文课本,那是父亲1953年至1956年上师范时的课本,他读的是第二册和第五册。《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詹天佑》《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等一系列文章伴随着他的成长。
黑白的画面,至今想起来如临眼前,煤油灯下那个读书的少年,而今已过花甲,但爱书依然如初。
书香生活
《西游记》《红岩》《苦菜花》……董书明一口气说出了几十部小说的名字,这都是他这些年读过的书。
初中的时光是美好且漫长的,那时除了学校上课,董书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书为伴。可以这样说,从小,语文课本在董书明的眼里就是个多彩的世界。在他的记忆里,有两本语文书是他很爱读的,这两本书是姑母当年上完小和初中时的课本。《时光老人的礼物》是完小课本里的一首诗,作者袁鹰。诗的结尾这样写到:“时光老人啊,您给我们的礼物多么美好。灿烂的春光一望无边,祖国的山河到处欢笑。”诗句脱口而出,董书明依然沉浸其中。
1978年,董书明如愿考入了泊头师范文史班。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犹如掉进书海的书虫,整日痴迷在书本里。期间,他认真阅读了林庚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一边读一边做笔记,把书中列举的中国古典诗词全部抄录下来。正是精读这部书,让他走进了诗情画意的世界,从此爱上了楚辞、汉乐、唐诗、宋词,进而读写诗词成了几十年的爱好。很多诗词作品见诸于报刊杂志,并在2007年举办的全国诗词大赛中获得中华诗词金爵奖。
在董书明家的书架上有一套《私家藏书》,尤为显眼。那是2001年他自费购买的,一套16卷本、范思奇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30万字。那年冬天,他连续阅读了其中的《帝鉴图说》《长短经》等篇章,对这个世界、对治国理政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范围,对人生的追求也有了更明确的指引方向。
书香是一个家庭的家风。董书明的妻子也是一个爱书之人,夫妻俩对孩子们的教育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传承书香家风。早些年,在泊头富镇高中任教之初,不是很忙,董书明便从学校图书室借来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选读了其中篇目。几十年来,所读篇目的故事情节虽然渐渐淡忘,但是这些故事所表现的思想观念却深深地长久地注入他的心里。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多年来,他也多次教育孩子们,要认真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无论所处什么境遇,都要有知足之心、感恩之心。
生命之光
书中的光亮,只有深读,才能有顿悟,有灵光乍现的开阔清明。就像清晨的第一束光,第一眼看到时,眼睛都是亮的,世间所有的烦恼与困扰,在书本里都可以找到答案。董书明就是在这样一个个清晨,从书本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他说,读书是一个人健康成长、成就家庭和事业的助推器,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明辨是非、提升档次的源泉,它能使人获益终身。
读书要有选择,要读好书,读古今中外经典。读书还要选读,一套书或一部书如有若干篇目篇章,不必全读,应精选而读。当然,一部完整的自成一体的经典名著,就要全读,如《红楼梦》等。
读书还要和思考相结合,要悟书中的思想,体会书中的情感,从而获取读书的心得。读书要做笔记,把书中所体现的道理、表现的思想及观点还有名言、警句等抄录下来,并不时翻阅,以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
读书更要学以致用,学用一体。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使用而读书,为实践而读书。把通过读书而获得的理性认识用于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趋向美好,这才是读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