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17日
第06版:06

从“橄榄绿”到“志愿红”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李志杰

张亚朋(左一)为户外工作者盛绿豆汤。

像舅舅一样穿上绿军装,像姥爷一样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张亚朋从小的梦想。

如今,他脱下绿军装,穿上红马甲,“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一直牢牢记在心里。

在31岁的年纪,张亚朋有了一个新身份。今年4月,他加入肃宁县志愿服务联合会,从那天起,扶困助弱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张亚朋是肃宁县肃宁镇寨南村人,也是一名退役军人。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地方,“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他一直牢牢记在心里。

穿上绿军装

张亚朋从小跟着姥爷长大,身为共产党员的姥爷和参军入伍的舅舅一直是他最崇拜的人。

“小时候,我经常看到姥爷捧着舅舅的照片出神。我问姥爷是不是想舅舅了,他就点点头。”那时候,张亚朋只有两三岁,不懂得什么是保家卫国,更不明白姥爷为什么明明舍不得却仍要送舅舅去参军。

后来,在舅舅寄回的一封封家书中,张亚朋渐渐找到了答案。梦想、热血、奉献……这些词语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

19岁那年,带着姥爷的叮嘱,张亚朋终于如愿迈进了军营。“别怕吃苦,别给咱家丢人!”这句话他记了12年。

刚进军营时,张亚朋身体瘦弱得很。3公里跑步,他要用20分钟才能完成,在新兵排里排名倒数第二。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从1公里到5公里,不服输的张亚朋每天都刻苦加练,就算下雪也不轻易中断。

终于,张亚朋的体能成绩提上来了。为期3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时,他的长跑成绩在排里排名前三。

梦想终实现

来到军营以后,张亚朋刻苦训练,两次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两次获得优秀义务兵证章,荣获过战备训练三等功、比武考核成绩优异荣誉证书、连队先进个人等称号。

张亚朋没有辜负姥爷的期许,但他也并没有满足。因为在他心里,还有一个梦寐以求的心愿,那就是像姥爷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参军入伍的第一个月,张亚朋就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部队,他热心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战友,并且每个月都会从津贴中拿出一部分钱,和其他战友一起资助困难学生。

2016年12月,在姥爷去世的第7个月,张亚朋终于成为了一名后备党员。儿时的两个梦想都已实现,那天晚上,他一个人来到操场,对着天空,默默地在心里说:“姥爷,我没有让你失望!”

奔赴新“战场”

今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回到家乡的张亚朋看到一篇新闻,内容是肃宁县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志愿者们去看望孤寡老人。

读完报道后,志愿者的身影在张亚朋心中挥之不去。那一天,他在手机上几乎看完了所有关于肃宁县志愿服务联合会的消息,慰问孤寡老人、资助困难学生、开展环保行动……一次次公益活动,虽然算不上轰轰烈烈,却足够温暖人心。

他当即给联合会负责人拨通了电话,报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脱下绿军装,穿上红马甲,联合会举办的每一项活动,张亚朋都会参加,助残、反诈、禁毒……他要做一个一辈子为人民服务的人。

入夏以来,联合会每个星期都为户外工作者送绿豆汤。活动中,张亚朋身兼数职——他在家里熬绿豆汤,容积50升的保温桶一熬就是满满一桶;在街头,他又化身“快递员”,蹬着三轮车满县城转,看到户外工作者就为他们盛上一壶……

送绿豆汤的活动,往往是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进行,一送就是一两个小时。为了把这份关爱送给更多的户外工作者,不管多热多累,张亚朋都舍不得多喝一杯绿豆汤。

因为这,户外工作者们还给他起了一个可爱的名字——“豆汤哥”。

前不久,肃宁县组织志愿服务队驰援涿州,帮助当地居民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张亚朋第一时间报了名。“队伍里大部分是共产党员,大家不怕苦不怕累,拼了命出力。”张亚朋说,“虽然脱去了军装,但我还是一个兵。对党忠诚,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是我一辈子的心愿和目标。”

2023-08-17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李志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1343.html 1 从“橄榄绿”到“志愿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