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1日
第06版:06

市第二实验小学组织少先队员走进黄骅港

近距离感受 煤炭大港“黑科技”

本报记者 赵玉洁 本报通讯员 孔维静

莲园观锦鲤

参观翻车机房

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探索知识、开阔视野。日前,沧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少先队员代表走进黄骅港,通过沉浸式、体验式参观,近距离感受煤炭大港“黑科技”,探究煤港由“黑”变“绿”的秘密。

由”黑”变”绿” 美不胜收

煤炭大港是什么样?是不是煤尘肆意飞、地面黑乎乎?车辆驶入黄骅港,看到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绿植,孩子们很是惊讶。

来到港区内的莲园,只见清澈的湖水里锦鲤欢跃,湖边绿地茵茵、垂柳婀娜。讲解员问队员们:“知道这里的水是哪来的吗?”看到同学们纷纷摇头,讲解员介绍说,湖里的水来自轮船里的压舱水、下雨时的雨水,还有厂里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工业废水都可以养鱼,这水可真是干净啊。我妈妈听说我要到煤炭大港研学,怕我呼吸到污染的空气,还让我戴着口罩,这口罩可真是多余。”一名同学边说边把口罩摘下放进了书包。

黄骅港充分利用收集处理后的煤污水、雨水和长江流域来港船舶的压舱水,将原垃圾场和废弃荒地建成了风景优美的“两湖”“三湿地”。如今,港区内“浅池绿水花相印,鸟欢鱼跃美无穷”,大家可以尽情享受绿地、碧水和蓝天。

鼠标一点 煤炭上船

这么大的港口,管理这些“大家伙”的工作人员在哪里呢?

步入被称为港口“大脑”的集控室,同学们通过一块块电子屏幕,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处机器的动态。黄骅港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翻车机司机、堆取料机司机、装船机司机全部脱离生产现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办公楼。工作人员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认真查看数据,实时监控,只需轻轻按下操作键,机器就会乖乖听话作业。

“就摁几个按钮,看上去好简单。”

“这个系统应用的都是高科技,是科研人员辛勤付出研究出来的。”

“叔叔,这个钮是控制什么的?”

“叔叔,这个钮我能帮您摁一下吗?”

……

孩子们围着工作人员,好奇地问个不停。

鼠标一点,煤炭上船。参观过全流程远程作业后,孩子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为“智慧”的黄骅港点赞。

水龙“缉拿”逃逸煤尘

走进翻车机房,大家看到,两台翻车机犹如现实版的“变形金刚”,轻甩“臂膀”,短短20秒钟,就将4节装满煤炭的火车车厢翻转、倾卸一空。

“阿姨,这样翻转后,车厢里的煤就能够全部倒干净吗?”“这个问题提得好。”讲解员赞许道,随后为孩子们耐心解释,夏天时,车里的煤是能够倾倒干净的,但是冬天由于温度很低,煤炭会粘在车厢里倒不干净,还需要工人再清理一下。“哦,原来是这样。”孩子们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下来。

来到堆场,洒水系统正在工作,只见两条白色的“水龙”喷向煤堆,孩子们不禁欢呼起来。这时,一名同学突然大喊:“不好,水喷到我身上了。”随后,赶紧低头去看白色校服,结果找了半天,没有任何痕迹。讲解员笑着解释道:“放心吧,小朋友,堆场的洒水系统是电子设备控制的,煤堆达到一定高度,它就会自动喷淋,而且水是环保无污染的。工作人员在这里上班,穿着白衬衣也不会被弄脏。”

本质长效抑尘系统、皮带机洗带装置、堆场被水系统……一系列关键抑尘技术,让黄骅港实现了从煤炭翻车进港到皮带运输,再到堆场储煤全流程抑尘,让煤尘无处可逃。

孩子们亲眼见证了这神奇的一幕,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2023-08-21 本报记者 赵玉洁 本报通讯员 孔维静 市第二实验小学组织少先队员走进黄骅港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1664.html 1 近距离感受 煤炭大港“黑科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