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1日
第07版:07

“硬制度、软约束”合力培树文明乡风

陈双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深化文明乡风建设,做好铸魂培元工作,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石保障。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存在各种不良社会风气。比如:高额彩礼在农村依然盛行,不肖子孙、赌博之风在多地尚存,乱扔乱倒垃圾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个别村民存在金钱至上、唯利是图、诚信缺失等道德失范问题,农村凝聚力、向心力缺失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迫在眉睫。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别要注意“软硬”结合。

完善村规民约“硬”制度,培树文明乡风。作为基层制度系统,村规民约有着重要的教化功能和管理功能,具有汇民意、聚民智、化民忧、护民利的独特作用,是农村各类行为规范中较为有效的刚性约束,是对法律空白区域的重要补充。

要使村规民约“硬”起来,就要调整和明晰村规民约适用对象和文本内容。一是制定程序要规范。村规民约制定修订过程中要组织村民反复讨论,不能将“合议”等同于“合意”。修订完善后,要张榜公布并印发到各家各户。二是实施效果要落实。以修定村规民约为抓手,开展乡风文明规范活动,内容可涵盖但不限于勤劳致富、知法守法、文明礼仪、敬老爱幼、扶贫助困、诚信友爱、移风易俗、崇尚科学、清洁环保等方面。三是主体范围要拓展。村规民约制定主体和约束对象不应局限于本村村民、村“两委”成员,应将外来流动人口纳入制定主体和约束对象范围。

树立道德模范“软”约束,巩固文明意识。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评价的标尺,具有社会肯定性和主导性,能够激励村民在实际生活中实践社会的道德要求。榜样力量无穷,身教重于言传。

“软”的办法主要包括:一是开设乡村“道德讲堂”,加强道德宣讲队伍建设,解决“有人做”的问题,用切身感受讲身边好人道德故事。二是做好阵地建设,要解决“有地方做”的问题,让村民们有地方交流,将小矛盾迅速化解,引导广大农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营造“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的良好风气。三是开展风尚评议活动,开展议陋习、树新风评议活动,由群众推荐、村委会选聘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威信较高、说理能力强的老党员、老干部和群众代表担任评议员,通过开展活动,营造知荣辱、树新风的良好环境。四是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运用春节、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支持以树立正确婚丧观和弘扬中华孝道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文艺活动,让农村群众在参与中改变观念,在实践中巩固新的文明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的认识水平。

促成社会协同“合”风气,凝聚向心力。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组织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形成强大合力尤为重要。

“合”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建好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建立公共的、有品位的、满足需要的活动场所,发展乡村文艺和大众体育,使广大村民在相互接触、沟通、交流及表演、表现中感受乡村生活的情趣。二是搭好乡村活动班子,建立党支部领导下的乡贤理事会、老年人协会、妇女组织、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这些组织是社会协同的重要力量,要完善组织章程和各项制度,发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作用。三是要用好协同治理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责任,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有效协调村庄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村民的乡村共同体意识,强化村庄归属感,激发村民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发展活力。

2023-08-21 陈双双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1668.html 1 “硬制度、软约束”合力培树文明乡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