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宝梅
近日,首届大运河研学旅行研讨会在沧州召开,大运河研学产教融合共同体同时成立,这个云集了运河沿线院校、企业、社会团体等70多家理事单位的共同体,将进行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在大运河研学旅行课程、大运河研学基地建设及大运河文化课题研究等方面,踏上相互借力、彼此融合的新征程。
企业积极应对
敞开大门迎来新机遇
2022年高校招生季,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迎来了120名新生,实现历史性突破。当时旅游行业并不景气,这让学院副院长孟洪武犯了愁:这么多人学旅游管理,将来怎么就业?
不久后的一次会谈,让他打消了这一困扰,沧州职院与“亲子猫”达成合作意向。“亲子猫”是亲子猫(北京)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专门做研学旅行课程和证书的培训,在国内多个城市建有研学基地。今年1月,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研学旅行产业学院”。2023级旅游管理专业将设置研学旅行方向,而整个专业报考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1+X”证书的学生达40余人。获得此证书,就意味着就业又多了一个法宝。
作为运河沿线城市,沧州有着宝贵的运河旅游资源,如何将研学旅行的相关课程、课题及就业途径与这些优势资源相结合?沧州职院相关领导想到了组建联盟或共同体,并着手筹划大运河研学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相关事宜。大运河沿线院校包括嘉兴旅游职业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等30多所院校都参与了进来。这些院校除了课程研究、教材开发、人才培养外,相互间还将进行实训交流。沧州运河畔的研学基地、实训基地,或将迎来沿线其他城市高校学子的光顾,沧州的学生也有可能去往南方运河沿线城市实习交流。
院校开课交流
盘活运河沿线文旅资源
站在位于沧县崔尔庄的纪晓岚文化园中,59岁的代理园长刘汝政踌躇满怀。一代文宗纪晓岚的故事名扬四海,一部电视剧感染了无数观众,展现纪晓岚生平、生活及文化成就的纪晓岚文化园也吸引了不少游人。但纪晓岚文化对沧州人尤其是沧州青少年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他并不清楚。
曾经多年教书育人,刘汝政对这个园子更多地寄予了文化和社会教育功能的厚望。这里的三大殿、四合院、一生钱、大烟袋等多个景点,展现出纪晓岚宦海沉浮、勤政廉政的个人形象,以及博大精深的纪晓岚文化。“有了大运河研学旅行这艘‘船’,纪晓岚文化定会扬帆远航,传扬万里。”刘汝政说,纪晓岚文化园作为市级研学基地,已承担起课外教书育人的责任。他期盼着孩子们在这里,能静下心来品味、感悟纪晓岚文化的精髓,在人生成长历程中有所改变和作为。
而紧邻大运河的吴桥杂技大世界,是我市两个国家级研学基地之一。每年都有众多孩子前来研学旅行,在观看杂技表演的同时,感受杂技艺术魅力,学习杂技相关知识,并与杂技演员进行互动。同样距离大运河不远的河北线装书博物馆,作为省级研学基地,经常会接待学生团队。就在前不久,吴桥县新华小学的孩子们来到这里,学习线装书和铅字印刷的相关知识,感受古籍书的工艺流程,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获得了实践和知识的双重提升。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尽全力做好博物馆的布置和解说,迎接更多的运河研学旅行团队,传播好中国传统文化。
文旅实现破局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秉承这一理念,河北青年国旅(沧州分公司)将研学旅行做得风生水起,总经理孙洪新还被市教育局聘请为研学旅行实践工作专家,多次参与我市研学基地遴选及研学课程编写工作。
在孙洪新看来,研学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学习。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要看,还要参与课程、讨论和实践活动,以此达到知识面和动手能力的双提升。
在多年的研学旅行实践中,孙洪新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收获和成长。在大运河研学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之时,她所在的旅行社有幸成为理事单位,新的研学思路在脑海里盘旋。比如针对沧州运河沿线园博园、非遗展馆、南川楼及其他景点,制定非遗研学、工业研学、国学研学、杂技武术研学等课程,将劳动教育结合其中,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能力的提升。
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也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未来将开展大运河特色研学论坛和培训工作,推广大运河水工文化,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流动起来。“希望院校、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发力,让大运河文化走进校园,让沧州大运河研学基地走向全国。”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宝锁说。
大运河研学旅行研讨会之后,无论是院校还是企业,都将研学基地的申报提上了日程,一大批新的研学基地即将诞生,这不仅有助于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同时也丰富了运河沿线孩子的研学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