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9日
第07版:07

科学健身 远离运动损伤

■ 本报记者 尹 超 摄影记者 魏志广

资料片

运动如同一个万能处方,能降低血糖、血压、血脂,预防多种疾病,改善睡眠,还能产生多巴胺带来身心愉悦。但运动不当又会发生损伤。生活中,哪些运动损伤最常见?如何避免运动损伤?看看运动科医生如何支招。

下肢扭伤、上肢前拉伤最常见

在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中,下肢往往是最容易受伤的。市中心医院运动医学科医生刘畅介绍说,日常走路踏空或跳跃运动落地都容易导致踝关节扭伤,就是平时说的崴脚,常见的有内翻式崴脚,容易造成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其中重度损伤往往会合并韧带撕裂,表现为踝关节明显肿胀、皮下出现明显的瘀斑,需及时就医。

踝关节损伤人群相对比较广泛,多发于青少年群体中。对青少年来说,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除了好好学习、吃好睡好之外,还要多参加运动——打篮球、踢足球、玩滑板……阳光少年,恣意昂扬。但运动导致的损伤也会随之发生。

下肢常见运动损伤还有膝关节扭伤,多由跑步、对抗性运动造成,比较多见的有前交叉韧带撕裂、膝关节内半月板撕裂,伴随肿胀、疼痛等症状。

而上肢运动损伤多见于肩关节。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比较容易受伤。平时健身,如引体向上、投掷运动,或被外力猛地牵拉,易造成肩关节受伤,造成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

开学后,青少年会集中上体育课,因为体能储备不足,不少孩子运动以后会出现不适,如关节附近疼痛等,临床常见软组织劳损,运动量达到一定程度,也会对骨组织造成损伤。因运动过量带来的损伤虽不常见,但也应提起重视。

这些原因导致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不充分。刘畅介绍说,生活中,不少运动损伤是因为准备活动不足造成的。因此,在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十分必要。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机体机能活动的生理惰性。

运动方法不合理。比如瑜伽,看起来轻柔,但姿势不精准也容易拉伤。所以,应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和动作要领,科学地增加运动量很重要。对于不同性别、年龄、水平及健康状况的人,运动量应因人而宜、循序渐进。例如,年龄小的在运动内容上,应把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结合起来,以全面身体训练为主,在运动量的安排上应考虑到他们的生理特点,与成年人比较起来运动时间要短些,强度、密度要小些。

运动量超出身体承受范围。大运动量的健身运动会损伤身体。自我感觉是掌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比如轻度呼吸急促、感到有点心跳、周身微热、面色微红、津津小汗,这表明运动适量;如果感觉明显心慌、气短、心口发热、头晕、大汗、疲惫不堪,表明运动超限,需及时调整。

精神状态不好。如果休息不好过度疲劳,或大病初愈身体还未恢复,此时参加运动,可能会因为肌肉力量弱、反应迟钝、注意力减弱、身体协调性变差等原因,导致身体不适。

局部负担过重。一些体育训练中,运动量过分集中,会造成机体局部负担过重而引起运动损伤。例如,膝关节半蹲起跳动作过多,易引起髌骨损伤等。因此,在运动中应避免单调片面的集中练习,防止局部负担量过重。

先天发育原因。刘畅说,拿膝关节来说,有的人先天髌骨外翻或半脱位,进行跳跃、跑步等运动就容易受伤。应选择膝关节负重小的运动,如骑行、游泳等。

除上述几条,还有不注意自身保护、运动场地不合适等因素,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

科学运动 避免损伤

一旦发生运动损伤,应立即停止进行中的运动,否则会导致进一步恶化。刘畅介绍说,一般的损伤,通过充分休息,一周左右基本可以恢复,如果超过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没有缓解,则应就医。

同时,发生意外损伤时,应用比预想多50%的时间来休息。在继续体育锻炼之前,可以适当做一些恢复训练,让身体慢慢回到没受伤之前的状态。勿在伤势没有痊愈的状态下,参加运动量过大的运动。

刘畅说,防止运动损伤,要注意以下几点:运动循序渐进,运动前做热身或准备活动,运动后做整理活动和拉伸练习,掌握正确的运动动作,准备和运动相匹配的装备,还应注意自身身体先天发育问题,选择合适的运动。

同时,还应注意这些问题:急性疾病期要暂停运动,如严重感冒、发烧、严重腹泻等;抗阻训练时特别注意避免屏气,以免缺氧或血压波动幅度过大;儿童和少年尽量减少久坐(如看电视、上网),2到5岁儿童屏幕使用时间不建议超过1小时/天,6到11岁儿童屏幕时间不超过2小时/天;6到17岁青少年每天应进行至少60分钟中等至较大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至少3次较大强度有氧运动、抗阻练习和健骨活动;老年人抗阻训练很重要,可防止肌肉萎缩;不管哪个年龄段,刚开始运动时,建议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训练。

如今,运动种类花样繁多、传统、潮流并进,市民应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科学运动,避免运动损伤。

2023-08-29 ■ 本报记者 尹 超 摄影记者 魏志广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2407.html 1 科学健身 远离运动损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