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宝梅
8月24日,2023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开幕,作为沧州代表团一员,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水利工程系副主任、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凤春前往参加,在与国内外嘉宾的深度交流和观点碰撞中,她蕴藏在内心深处的运河情怀,再一次释放。这次经历让她更加坚定,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还要把运河文化和沧州地域文化传递给学生。
工作中结缘运河
42岁的王凤春理工科出身。一直从事水环境和水生态教学与研究的她,从未想到有一天会与运河文化产生如此深厚的交集。
首都师大研究生毕业后,王凤春开始了在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的职业生涯,也是在这一年,她开始接触水文化。其间,她负责全国水利普查、水文化专项调查等工作,运河文化属于其中的一部分。也是在那个时候,她对北京段运河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2018年,王凤春博士毕业后来到沧州工作,任教于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水利工程系。作为一所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更好地支持和服务沧州?王凤春首先想到了运河水文化。从小在运河边长大的她,对运河有着特殊的感情,更愿意拿出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她。
经过对国内外大运河研究机构设立及研究方向的大量调研,结合大运河河北段、沧州段实际情况,王凤春编写调研报告,上报学校请示成立研究机构开展研究、服务地方。2020年11月,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大运河研究院成立,作为校级科研机构,大运河研究院承担着大运河人才聚集、人才培养及相关课题研究的重任,而担任执行秘书长的王凤春更是几乎将全部业余时间倾注其中。
考察调研、编写教材、主办活动、教授课程……在王凤春的努力下,大运河研究院连续两年获得河北省委人才办人才强冀重点工程,“大运河人才聚集与培养基地建设项目”获得2021年度优秀项目二等奖。
让学生爱上运河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是一所理工科院校,所学多为逻辑和数理思维,学生们会对文化历史感兴趣吗?带着些许疑问,王凤春在2021年申请开设了《大运河概论》公共选修课,并编写了校本教材《大运河知识读本》。
意想不到的是,不仅水利工程系学生踊跃报名,其他专业的学生也纷纷抢占名额。这门课程涉及世界运河、中国运河,以及大运河河北段、沧州段的知识普及与人文概况。王凤春在上课时,不仅讲授水利工程文化,更传递运河文化及精神,比如世界文化遗产东光谢家坝,其筑造历史背景、涉及专业的水利工程夯筑技术,还有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她都娓娓道来,学生们听后直呼过瘾。
这门选修课瞬间在全校引发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争相选修《大运河概论》,因名额有限,经常一座难求。不少学生因此爱上了运河,他们三五结伴游览运河、拍摄运河风情,有的还将对运河的情感写成文字、做成海报、编辑成Vlog。
每学期选修课结业,学生们都会交上各种各样的作品,还衍生了许多创业创新项目。水利系学生团队开展了“河流冲刷作用下连镇谢家坝稳定性分析”和“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创新训练项目,并拍摄出科普作品;水利、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们打造出“狮城之行”大运河旅游路线;计算机专业学生制作的大运河VR,作品获得了中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一等奖……运河文化在校园内被广泛传播,王凤春深感欣慰。
通过活动带动思维和行动,王凤春坚信,点滴的渗透比课堂上单纯地讲授效果更好。她在校内多次组织策划活动,比如“中国水周”举办大运河知识竞赛,在拔河、篮球等赛事中穿插运河知识有奖问答等。临近毕业,她还带领学生到运河沿线水利工程地进行实习,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更多对运河鲜活的认知。
办活动聚集人才
大运河研究院有着聚集人才的功能,自成立以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全国各地不同专业人才100余人。在王凤春的带动下,学校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接触大运河文化,并纷纷参与相关项目研究,两年多时间,科研项目达40多项。
2021年,河北水利电力学院主办线上“北方最美运河”学术论坛,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北省社科院、聊城大学、扬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一些企业和社会专家学者也积极发言。这其中,王凤春不遗余力地组织、策划,并建立了大运河研究的人才储备库。
除了日常教学和系里行政工作外,王凤春还积极参加社会上各种与运河相关的活动,传播大运河文化。在中国航海日会议上,王凤春发表演讲,一篇《文化的作用——沧州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让嘉宾耳目一新,对沧州运河文化有了深刻印象。“没想到一位研究水利的老师,竟对文化有如此情怀。”中国航海博物馆负责人的一句话,极大地鼓励了王凤春。随后,在“2023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题研讨会”“大运河研学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上,她又代表学院发言,成果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与支持。这累累硕果的背后,是王凤春多年来对运河文化研究的积累,更是对运河浓得化不开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