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时分,运河区沧州文庙西侧的聚雅斋画室里寂静无声。刘长春独坐桌前,时而挥毫泼墨,时而凝神思考,一会儿工夫,一幅清丽飘逸的兰花图就完成了。
店内墙上,一侧是当代著名山水画家贾又福撰写的“翰墨怡情”,另一侧是国画家尹默绘制的“室雅兰香”。二人都是从沧州走出的艺术家,为中国书画艺术献出了毕生精力。刘长春师从尹默,又曾拜访贾又福求得墨宝。在与两位书画大师的学习交流中,受益终身。
“走上书画这条路,源自两位老师,他们的提携与鼓励,对我的艺术生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刘长春为记者讲述了这段难忘的翰墨情缘。
拜访名家 收藏墨宝
事情,要从2021年6月说起。
一天,时年80岁高龄的尹默先生来到刘长春的工作室——聚雅斋。作为老师,又是亲戚,尹默讲述起年轻时学习绘画的故事。
“先生说,他在天津美术学院上学时,老师一边讲课一边给学生示范画图,老师画的鸡爪草稿都被尹默先生细心保存下来。说到这里,先生告诉我,你现在赶上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应更加努力学习,把中国传统国画不断发扬光大……”尹默先生对国画的热爱、对艺术严谨的态度,一直深深影响着刘长春。尤其是那句“传统艺术是万古长青的”,至今令他镂心刻骨。
从求学绘画到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再到做人做事,二人亦师亦友,意气相投、无所不谈。
尹默先生又谈起了他在沧州一中的同学——当代著名山水画家贾又福,此话一出,也勾起了刘长春的一段记忆。他告诉老师,贾又福曾给他写过一幅字为“翰墨怡情”。先生听后,大为惊讶:“书画艺术大师,一般人求而不得,你是如何得到的?”看着老师惊讶怀疑的眼神,刘长春述说起当年那段往事。
那是2013年,因为爱好收藏,刘长春结识了中国收藏家协会的一位朋友。知道他喜欢书画,在这位朋友的引荐下,刘长春见到了自己的“偶像”——贾又福。
贾又福是我国成就卓著的山水画家,潜心山水画艺术创作和中国画理论研究数十年,师承李可染、李苦禅等多位大师。而且,他还是沧州人。1941年,贾又福出生在肃宁县;1957年,从肃宁县中学毕业;1960年,在沧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多年前就被授予突出贡献国家级专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能拜访书画名家,何其荣幸。当时,刘长春不免有些不知所措。但见到这位精神矍铄、谦和温润的老人,又不禁生出敬佩之情。
得知刘长春是家乡人,爱好书画,又师从于自己的同学,二人越来越投机,贾又福现场挥毫,欣然题写了“翰墨怡情”和“聚雅斋”几个字。并鼓励他,要好好学习绘画。
刘长春将此翰墨视为珍宝,隐而不言,这段往事也一直深藏于心。
耳濡目染 翰墨结缘
在尹默看来,刘长春学习绘画,条件得天独厚。
刘长春1965年出生在大运河畔的缸市街上,距离运河仅百余米,站在房顶就能看到奔流浩荡的运河。河边的垂柳、水中的油轮,还有那些老街老巷,都是他抹不去的记忆。
“那时,河码头停着两艘蓝色的火轮和很多木船,上面住有老船工,我们经常上船去玩。在河里抓鱼摸虾,河边抓蛐蛐儿,童年的快乐都是在河边度过的。”而今,那些远去的记忆都化作工作室内一件件悠远厚重的老器物,常把他带回时光深处,书画是,牌匾、家具也是。
成年后,他开始研究古玩绘画。耳濡目染,他渐渐喜欢上了书画艺术。
2000年左右,刘长春拿起毛笔学习画画,勤奋与天赋得到了尹默先生的认可,常常教授他绘画技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刘长春慢慢地走上了艺术道路。
但对于刘长春来说,尹默先生不仅是他的绘画老师,也是他的精神导师。
在得知他得到了贾又福的书法作品后,尹默告诉他:“在沧州,贾又福的字画非常少见,你能得到他的两幅墨宝,可谓沧州书画界的幸事。”并建议他将其装裱在工作室内。
按照老师的指点,刘长春将贾又福书写的“翰墨怡情”装裱起来,悬挂在了工作室的墙上。几天后,尹默先生又来到工作室,在这幅墨宝前凝思良久,心生感慨。
许是巧合,尹默先生年轻时曾得到过一幅李可染的作品,名为“翰墨姻缘”,这么多年他一直视若珍宝。一幅是李可染的字,一幅是李可染徒弟的字,两幅作品在先生眼前交错,勾勒出一代代书画家对后代的深情厚望。他深受启发,询问刘长春喜欢什么意境,答曰:兰花。于是,尹默先生回家精心绘制了一幅兰花图,取名为“室雅兰香”,赠给了徒弟刘长春。
这幅作品也被业内认为是尹默先生的绝笔作品,刘长春将其挂在工作室内,和那幅“翰墨怡情”相对而挂、相得益彰。两幅作品、两位国画家,共同书写了对书画的热爱、对艺术的传承,使得小小的工作室内墨香四溢。
“尹默先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也是我的姑父。姑父偏爱我,不仅教我古文尺牍、绘画技法,还经常教我为人处世、修身志学,深深影响着我的人生。”刘长春说。
幽幽墨香 书画情结
从此以后,刘长春把业余时间都倾注到了书画上,一边看着两位老师的墨迹,一边细心揣摩、临习,对“翰墨怡情”几个字越来越有感触。
平日里,刘长春热情豪爽,朋友往来不断,著名篆刻艺术家韩焕峰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6月,老人来到刘长春的工作室,听他讲述了与两位老师的情缘,不禁感慨万千,当即决定为他刻一方印。十几天后,老人拿着刻有“翰墨怡情”的印章赠给了刘长春。
看着眼前这位76岁老者拿出精心创作的“翰墨怡情”石刻,刘长春感动不已,随即绘制了一幅画送给韩焕峰,以表感谢。
一幅字、一张画、一方印,见证了一段翰墨情缘。
刘长春的工作室里摆满了文房四宝、古玩收藏,这些记录着运河往事、老街记忆的物件有他四处淘回来的“宝贝”,也有家里的老物件,已价值不菲。但他最喜欢的还是那幅字、那张画、那方印。看着它们,仿佛就读懂了沧州人对书画的执迷、书画人之间不言而喻的深厚情谊,也读懂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书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