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5日
第06版:06

明末清初 肃宁纺织业盛誉空前

郭九州 杨静然

明末清初,肃宁作为一个小县,棉纺织业曾在全国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北土之布,肃宁为盛”。

元代以来,松江(今属上海)逐渐发展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当时,我国北方的棉纺织业发展较慢,人们只知植棉,不善织棉,生产的棉花运到南方销售,一切穿戴所用的布又从松江运回来。到了明万历年间,情况就改变了,北方的棉花种植和纺织业开始兴起,逐渐影响了松江棉布的生产。尤其在肃宁,当地人专注于种棉、织布,使得纺织业不断进步发展。

明万历年间,著名的农学家、科学家徐光启经过考察和研究,对肃宁的棉纺织业给予了很高评价。他在《农政全书》中说:“数年来,肃宁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十分之一矣。初犹莽莽,今之细密,几与松之中品垺矣。”他认为,肃宁生产的棉布可与松江的中品媲美,而且价格便宜。可见,当时的“肃宁布”,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已经享誉全国。

徐光启曾寓居天津多年,对肃宁一带的纺织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也很快发现了肃宁织布的问题,他认为“肃宁布”不如松江织布的质地好,主要是因为“北方风高气躁”,只有保持一定湿度,“纺线才能紧细,织布才得坚实”。

这一问题也很快被肃宁人发现。在织作销售过程中,他们不断分析原因、找差距,改进生产流程,最终发明了“穿窖织作”来稳定湿度的办法,使得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农政全书》作为一部综合介绍我国传统农学的巨著,对此作了相关记载:“今肃宁人乃穿地窖深数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仅二尺许,作窗棂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湿气纺织,便得紧实,与南土不异。”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肃宁“穿窖织作”的办法,是受在京城居住的南方人的启发,那些南方人多在早晚有露水,或是阴天下雨时纺织。于是,肃宁的织布人就在院子里挖一个地窖,织机放进地窖里,人在里面就着地下的湿气纺织,织出的布与南方一样。

这些说法得到后来很多农业研究者的赞同,曾有人著文说:“肃宁人挖地窖纺织的经验,是中国古代纺织注意空气调节的最早范例。”

后来,经过不断改良,肃宁织布在数量和质量上直追松江,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历代《肃宁县志》对种棉、织布都有所记载。明万历《肃宁县志》:“起运京库棉花绒一千五百一十斤……本府库白布九十匹”;清康熙《县志》:“午夜寒机复与课诵之声唱和……”;清乾隆《县志》:“《广群芳谱》云:肃宁布几同松之中品……”

到了清末民初,由于工艺落后,肃宁织布逐渐退出了市场,再加上肃宁布商的领军人物,不知什么原因,退出了北方棉布交易市场,从而使“肃宁布”逐渐走向衰落。

但是,织布一直是肃宁的传统手工业,世代传承,从未衰亡。《肃宁史话》记载:“30年代初,有织机5000多台,手摇纺车15000万余辆。”在肃宁,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东、西柴里的大红薯,幡杆、嘴口的小土布。沙河的西瓜柳庄的葱,前后堤的棉花绳。东、西芝兰好细线,寺上织得好褥面……”至今,上年纪的老人每每谈起肃宁的土布,仍津津乐道。有的还对“地窨子”的挖掘方法、纺线的技艺、织布的操作诀窍记忆犹新。

2023-09-05 郭九州 杨静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3042.html 1 明末清初 肃宁纺织业盛誉空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