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京津资源,深化协同创新。近年来,我市加强与京津产学研合作,与京津高校建立创新平台,引进高校科研人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截至2022年底,全市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共110家,其中京津共建平台32家。这些研发机构辐射特色产业,有多项专利技术加身,为当地企业提供急需的技术或指导,让产业“气质”为之一新。
传统产业装上“新核”
瓶身轻量化,让河北荣泰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有30多年历史的老牌企业,再次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凭借这一硬核技术,荣泰公司获得多个客户的订单。
荣泰公司率先在业内实现瓶身轻量化,得益于黄骅模具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技术指导。2019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牵头下,荣泰公司与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签订协议,共同成立黄骅模具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实行公司化运营,荣泰公司提供场地、人员、设备,并先后为研究院投资300多万元购买实验设备,天津大学专家团队定期到黄骅进行指导。
经过几年的发展,研究院已获得两项发明专利及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跻身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不仅荣泰公司受益,不少模具企业遇到技术难题,也纷纷到研究院寻求指导。
黄骅模具产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顺势而为,借力京津科技资源,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以前,不少模具企业在接单时因不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而束手无策,如今,塑料模具制造创新服务平台变身共享车间,为他们解决了这一难题。
有的企业因缺乏五轴加工中心设备,眼看与订单失之交臂,有的企业则因产品工艺复杂,无法单独完成,他们在塑料模具制造创新服务平台的帮助下破解难题,与客户成功签约。
塑料模具制造创新服务平台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机电院机床有限公司、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与黄骅模具协会和新林坡公司合作共建,坐落在黄骅市模具产业聚集核心区,集加工、检测、技术研发与咨询、人才实训、产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拥有先进的五轴加工中心、3D打印设备、三坐标检测仪等。经过几年发展,平台不仅服务本地企业,还辐射北京、廊坊、天津及山东等地企业,让黄骅模具产业的名头更响亮。
创新平台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动力。截至2022年底,全市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共110家,其中京津共建平台32家。
新兴产业成“地标”
2022年,沧州高新区与天津工业大学合作,成立了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将沧州的产业、经济、区位、政策等优势和天津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优势相结合,打造集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研发、高端人才聚集为一体的创新型研究院。目前研究院已申报科研项目18项,落地企业2家,还成为新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
据高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研究院以膜技术为特色,是“膜材料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切入点,致力于成为京津冀最大的膜技术创新高地和产业集群。
高新区将以研究院为平台,以孵化转化项目为纽带,预计引入多支研发团队、膜材料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百余人,将研究院打造成为沧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产业孵化器、高端人才聚集地,加速推动沧州膜产业升级。
研究院成立, 相关企业闻风而动。
海派特膜科技(河北)有限公司及海派特智能化设备(河北)有限公司,从天津落户沧州高新区,并实现产业孵化。公司主要从事智能化与模块化膜装备的研发生产,依托天津工业大学“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基础和“膜材料与膜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产业化推广经验,自主开发了分离膜、中空纤维膜、中空纤维柱式膜等多个系列产品。其生产的水处理设备,广泛应用于污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除盐水制备、海水淡化等领域。
多层次协同创新
近年来,我市加强与京津开展产学研合作,政府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对接,并积极推进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
据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京津高校院所,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9场,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需求,在共建科技创新平台、联合攻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方面深化合作交流,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开发校企合作项目13个。
我市积极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承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方面,聚焦市域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在产学研融合上持续用力,加强与京津创新主体合作共建科技园区、产业基地,积极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京津高校等共建创新平台32个、委托项目120项、受托项目80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10项,取得知识产权659件,标准工法118项,专有技术115件。
合作结出硕果,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获批省2022年度第一批合作共建科技平台示范基地。
另一方面,支持京津创新主体在我市进行成果转化。近年来,市级立项支持与京津合作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2个,支持资金1180万。省级立项支持与京津合作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个,支持资金1200万元。
此外,大力提升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合同登记站的服务水平,促进京津科技成果在沧州孵化转化,全市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49.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