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3日
第06版:06

枣树“屋”里住 抢“鲜”价更俏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南宝通

“冬枣上市,每天都摘新的,现在正按个头大小筛选分级。看,这特级枣品质多好,个头多大。这边的一级枣个头也不赖。有吃枣的亲人微我,接单快递发货……”上午9点,张树军就在朋友圈“吆喝”了起来。

张树军是南皮县梁兴家庭农场的负责人,眼下,农场的冷棚冬枣抢“鲜”上市,每天他都忙得不亦乐乎。

“都等着呢,从8月底开始,就不断有人问我家的冬枣什么时候熟。我都不敢发朋友圈。别看一公斤卖三四十元,但是吃过我家的枣,人们就不想买别家的了。”张树军可不是夸口,这不,冬枣一熟,听着信儿来采摘的“粉丝”就不断流。

南皮县本不是冬枣主产区,为何张树军的枣品卖到这个价格还供不应求?

“好吃啊!”张树军回答得干脆又朴实,“冷棚种植,品种好、管理优,想不好吃都难。”

细细询问,才知道,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中,浓缩着他在枣果种植上的不懈探索。

张树军是南皮县寨子镇梁庄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十几岁时,父母就在当地倒卖小枣,让他对枣树种植产生了浓厚兴趣。

成年后,张树军一直琢磨着怎么挖掘一颗小枣里的致富潜力。去到多地考察,他把目光锁定在了冬枣种植上。

怀揣着希望踏上冬枣种植致富路,没想到,起早贪黑忙了一季,收成和价格总是不尽如人意。

“露天种植,风吹、日晒、雨淋,产出多少要看天吃饭。好不容易丰收了,拉到市场上,价格总也上不去。从年头忙到年尾,落不下几个钱。”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对张树军的打击不小。

不过,认准了这条道,他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种植路走上了良性循环。

露天种枣时,为了减少病虫害的“骚扰”,一个管理季下来,得多次注意用药防控,枣果的品质难以保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树军决定让枣树搬到“屋”里住——他找来钢架,在排排枣树间搭起钢架“房子”,扣上塑料膜,封闭好。

“住进了‘屋’里,病虫与枣树接触的机会少了,在管理中就能少用药剂,枣果能有好品质。”想法美好,但第一年,张树军却没在棚里见到几个枣——整个棚室,几近绝产。

“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技术成熟了,才分析出,是温控没做好。花期坐果时,棚室温度过高,花都被烤‘化’了。”调整风口控温,每天的不同时段温度都不一样,尤其要注意午间的温度把控……直到试验的第三年,张树军才摸清了门道,保住了棚里一半的产量。

“后来,我们的控温技术更成熟了。棚里温度高,枣树不光能早熟,产量还高。现在,咱棚里亩产能达到2000公斤呢。”他自信地说道。

坚持追求品质,在管理上,更是精益求精。

无论是棚里的枣树还是露天枣树,现在都是用水肥一体化滴灌进行灌溉,让营养直达根部,杜绝了大水漫灌板结土壤。滴灌还能在干旱期及时给枣树解渴,保住产量。

树行间,都铺上了防草网,减少杂草滋生的机会,坚决不使用除草剂。

除了必不可少的农家肥,管理季,还会通过水肥一体化给枣树补充微量元素。

将园子的精华都凝结到冷棚里,每年丰收时,张树军要围着80亩枣园转一转、挑一挑,筛选出果个大、口感好的枣树,做上标记。第二年春天,将这些精心挑选出的“优等生”改进到冷棚里种植。

形美、个大、好吃,梁兴家庭农场的冬枣一上市,便凭借着新、奇、特、优,频频吸粉。

瞄准精品路线,张树军还注册了“梁兴冬枣”的商标。口口相传间,在农场休闲采摘、网络订购“梁兴冬枣”的顾客越来越多。

高人气带来好效益,如今,梁兴家庭农场的冷棚冬枣种植亩收益能达到5万多元。

多年的探索终于有了回报,张树军很是欣慰。随着冷棚冬枣种植技术的逐渐成熟,梁兴家庭农场还成了不少农户的技术咨询站,带动起南皮县的不少农户走上冬枣致富路。

2023-09-13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南宝通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3844.html 1 枣树“屋”里住 抢“鲜”价更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