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农村娃,适龄读书,课余放羊,成绩倒数却始终有一个大学梦;而今,北大博士、名校博导、思想狂人都是他的标签。他叫刘叶涛,一位从肃宁乡村走出去的北大博士。
北京大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逻辑学会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迄今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及其他级别科研项目多项;出版专著2部、译著6部,发表论文或译文60多篇;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金岳霖学术奖等多个奖项。回首逆袭之路,刘叶涛的励志故事很打动人。
从全乡倒数第三到走进大学校门
46岁的刘叶涛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子弟,肃宁县付家佐镇白牛堤村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
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养育他们弟兄3个,生活来源就是种地。农村的孩子,不像城里孩子那样养尊处优,闲来无事还可以看看书,他们从小就是跟着父母下地干活。耕作的苦累,农家的辛劳,都是刘叶涛记忆里的刻痕。
要想脱离农村,只有考大学这一条路。
早些年,大学还没有扩招,能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屈指可数。刘叶涛上学年龄偏小,领悟力不够,很多事他都弄不明白。学校放假他就跟着放假,学校开学他就跟着开学,考试也是稀里糊涂地跟着考,以至于在小学、初中阶段,他的学习成绩都很一般。在一次全乡联考中,他甚至考了个总排名倒数第三。这样的成绩怎么能考上大学呢?
每次考试,看到自己比其他同学分数都低,刘叶涛也会觉得很没面子,愧对父母。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但属于慢热型,只要努力去琢磨消化,他一定能进步。于是,别人背书背一遍就行,他要多背几遍;别人单纯过脑子就能记住的知识点,他要用笔记下来;别人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还在坚持。他向班上学习好的同学看齐,偷偷地模仿他们怎么学习、怎么写字。见贤思齐,将勤补拙,在某一个节点他好像突然就开了窍,学习上有了质的变化。小学、初中,再到高中、大学,身边很多同学在一次次考试中被淘汰,而他靠着勤奋坚持了下来,终于走进了向往的大学。
村上第一个博士生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刘叶涛填报了学费相对较低的专业,被河北大学哲学系录取。哲学是抽象的学问,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这好像是一个不怎么有用的专业,这种专业还值得去读硕士博士?刘叶涛也因此常常被人们误解:一个男孩子,老大不小了,一直上学,也没有个明确的就业方向,那不就是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嘛。
这种质疑的声音多了,刘叶涛也确实有诸多压力。顶着压力凭着坚定的毅力和父母的默默支持,刘叶涛得以完成学业。他是村里有史以来第二个大学生、第一个硕士、第一个博士,成了全村人的骄傲。
大学、硕士、博士,一路读下来,刘叶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他本不想从事教育事业,但在南京大学读研的时候,他给自己的导师张建军教授做助教,是导师的言传身教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张建军教授的作息习惯是晚上做学问,每天看书写文章都要到凌晨。但是他的授课时间都是上午,一晚没怎么睡觉,本来已经很疲惫,紧跟着就要上800人的大课,但只要一站上讲台,他就像换了一个人,马上进入状态,一上午3节课,精神焕发。这就是学问的魅力,这就是对职业的热爱。刘叶涛很感动,他觉得自己也应该像导师一样,去当一名优秀的大学老师。
刘叶涛通过努力考取了北大博士,在陈波教授的指导下,潜心做学问。博士毕业,他接受了燕山大学的邀请,在那里任教14年,也传承了自己导师对职业的热爱和坚持。2019年,他加盟南开大学,任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逻辑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逻辑学会逻辑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被誉为“燕园八景”之一
在燕山大学,至今师生们都知道“燕园八景”里面居然有一个活着的“人文景观”,那就是刘叶涛。
2005年,28岁的刘叶涛博士毕业。他智慧、幽默,做学问有深度,在讲台上激情澎湃,深受学生们追捧,只要是他的课,课堂上总是座无虚席。
他智慧不羁、节奏明朗的课堂风格竟来源于相声和摇滚音乐。小时候,因为家贫,没有电视看,刘叶涛就每天抱着“戏匣子”听相声,幽默成了他说话的风格。中学时,第一次听到摇滚音乐时,他的心都在颤。简单、有力、直白、激情、大胆的节奏一下子吸引了他,从此,摇滚不仅走进了他的生活,更打开了他思想的另一番天地。正式走上讲台之前,他就在尝试二者相结合的灵活多变的讲课风格。走进燕山大学,他把他的一个个“包袱”带到了课堂上。
不能让课堂死气沉沉,是他的初心。刘叶涛讲课一般不在讲台上,而是走进学生中间,边走边讲,边讲边互动,45分钟的课堂,15分钟讲课,半个小时延伸知识。学生们在轻松有趣中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
之所以被冠以“燕园八景”之一的美誉,与一位学生有关。那是2007届的一名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学之余,喜好填词写诗。那时候,网络平台还不多,有一天,大家发现在百度上、QQ群里流传着书写“燕园八景”的词,其中一首是这位学生的手笔,就是专门书写刘叶涛的。至此,“燕园八景”风靡校园,刘叶涛也成为校园里一道“活”的人文景观。
而身在光环里的刘叶涛却告诉学生们,生活比哲学重要,这也是他被誉为“思想狂人”的重要一点。他讲,无论学什么专业,都要解决实际问题,大问题是面向国家社会层面,小问题就是个人的生活,不能饿着肚子谈学术。
他从国家大事讲逻辑学,从身边的小事讲逻辑学,从他的延伸中,拓展了学生们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们对未来的判断,对自身成长的思考,塑造了事事、实时讲道理的环境。他讲,逻辑学就是教人讲道理的一门学问。当今,网络信息的发达,人们无时无刻不被裹挟在信息的潮流中,在信息碰撞冲击的时代,人们的思想就容易浮躁,往往失去初心,抱怨工作、生活的不顺。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哲学上讲就是要做好分内之事,讲道理,按规律,求真求善求美,摸索出什么事是值得做的,什么生活是值得过的。
在学术方面,刘叶涛潜心学问、著述等身,迄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以及其他级别科研项目多项;出版专著2部、译著6部,发表论文或译文60多篇;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金岳霖学术奖等多个奖项。
在外求学、工作多年,刘叶涛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面对家乡的学子,他也总有一种偏爱,格外关注关心。
2018年,时任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党委书记的刘叶涛带队回到肃宁、吴桥,在肃宁县第一中学、吴桥中学建立了燕山大学优秀生源基地。今年6月,他受邀回到肃宁,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辅导讲座,结合自己的逻辑学专业,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付诸实践等内容。作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讲座授课几乎是他的日常,各种课题他都谙熟于心。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他用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来备课,力求完美,以表达他对家乡的深切情意。
从乡村农家院,到象牙塔之巅,这个农家子弟的逆袭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将勤补拙、努力坚持,万里之遥的梦想也可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