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5日
第05版:05

“军中神剪”马建海:

回乡用心传技艺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摄影 魏志广

几张红纸、一双巧手,一把小小的剪刀灵活地游走在纸上。不一会儿,惟妙惟肖的人物故事便跃然透出,让人啧啧称奇。而赋予纸张生命的,就是马建海。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的杂技小院里,有马建海的剪纸世界。从1997年香港回归到2022年冬奥会,他的多幅作品被各军区及国家相关组织收藏。因作品大多为从军时所做,他也因此被誉为“军中神剪”。

从绘画到剪纸只因无钱买纸

53岁的马建海是吴桥县梁集镇北彭村人,自幼就对色彩有着过人的敏感。40多年前的北方农村,村庄的色彩除了自然的色调外,年画算是每家每户逢年过节最夺目的了。马建海从会执笔就照着这些五颜六色的吉庆画面涂鸦,从那时起周边邻居的门口就多了个像模像样的“小画家”。

画画成了他每天最沉迷的事,但画画需要纸张。兄妹7人中,马建海是最小的一个。父亲是村上生产队会计,所以哥哥姐姐的课本连同父亲的账本,只要有空白的地方,都被他画上了大大小小的各种人物和动物。因家中人口多,生活艰苦,纸张的拮据成了他学习画画的最大困难。所以只要看到白纸,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烟盒,他都如获至宝。

从绘画到剪纸的转折点出现在初中的一次计划生育宣传上。因为会画画,马建海从小就参与了村上很多活动。就是这一次,一组关于计划生育的剪纸深深地吸引了他。以剪为笔,小小方寸间就可以展现多种形态,最主要的是不用买画笔,不用太多空白纸张。这样经济且美好的民间艺术让马建海对美术、生活、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自此,拿起剪刀,一剪就是40年。

因130米巨作被誉为“军中神剪”

从1989年,马建海就开始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类型多以戏曲人物、勤劳致富等为题材。1990年从军后,作品多反映军中生活。

16年的从军生涯,马建海除了日常训练外,最专注的就是带着速写本记录下战友们的生活、情感、精神。铿锵的训练场、温暖的兄弟情、奋战一线的战士们、军事演习中对抗的红蓝方……他把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情感故事通过剪纸表现出来,把红色的剪纸带进了绿色军营。

对于马建海来说,剪纸不仅是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更是心中最安静的乐园。只要拿起剪刀,他就可以清空一切杂念,一心只在这方寸间。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他剪出了97米的巨幅作品,表达对祖国的祝福。但是由于纸张运用不当,装裱时略有瑕疵,一直是他 心中的遗憾。

1999年,澳门回归。他用了13个月的时间,精心剪出了130米的作品《龙腾华夏》。巨龙腾飞,遨游神州,56个民族围绕四周,象征着和平团结、奋力腾飞。当年,作品在济南军区展览的时候,得到了广大官兵一致好评,马建海也因此被誉为“军中神剪”。同年,他还被山东卫视请上舞台,为大家展示了精妙的剪纸艺术。

2005年,马建海复员回乡,正值北京申办奥运会,怀着激动的心情,马建海创作了28米作品《心系奥运》,被国家奥委会收藏。2016年,《中国梦 冬奥情》巨幅剪纸在北京展览,这是迄今马建海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他用巨龙、五星红旗、长城、五环等元素相连相称,技艺精妙,内容丰富,展现了国之大气。

杂技小院里用心传承剪纸艺术

剪纸是民间艺术,在马建海看来,剪纸饱含着丰富的吉祥寓意,透过剪纸,可以抚慰心灵、传承文化,可以表达生命的喜悦、寄托幸福的渴望。

复员后,马建海选择了回乡务农。在那几年中,他始终有个理想,就是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剪纸店,却一直未能如愿。但无论是种地还是打工,他都随身携带着一把折叠小剪刀,一有空闲,就会把所见所闻的画面付之剪纸,力求体现每一个人的特点,讲述不一样的故事。

每一个用心创作的艺术品都是值得尊重的,马建海的艺术在乡村发了光。回乡几年,他成了村上的“艺术家”,只要有写写画画的事,村干部总会找到他帮忙。有一次,他给村上一家开业的饭店在木板上烙了一幅《八骏图》,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北彭村有位“艺术家”的消息传到了吴桥杂技大世界,经邀请,马建海带着他的艺术梦想落户杂技小院。

几年来,他不仅把杂技融入剪纸中,还根据游客的需求,创作了生肖和人名相结合剪纸作品。为了解决老年人肖像剪纸上的褶皱问题,他创造性地运用了篆刻的阳文,用凸出的线条来表现皱纹,更加形象生动,这项技术在全国剪纸界独一无二。

从2017年,马建海就开始潜心创作《红楼梦》人物,他多次精读《红楼梦》,力求把握住每一个人的经典造型和表情,展现千人千面。用剪纸表现不一样的表情和形态,是对艺人的最大考验,目前,马建海正计划创作剪纸《聊斋》,希望把更多中国文化通过剪纸展现出来,传承艺术,世代相承。

2023-09-15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摄影 魏志广 “军中神剪”马建海: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4079.html 1 回乡用心传技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