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1日
第05版:05

海丰镇遗址和郛堤城遗址:

正在激活的文化符号

郛堤城遗址

海丰镇遗址

本报记者 魏焕光

开栏话:

沧州,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一代又一代刚直淳朴的沧州人民,用辛勤和智慧铸就了沧州大地的绚烂风物。为弘扬沧州历史文化,进一步激发热爱家乡的热情,我们今天推出《沧州风物》栏目,“风”,有风景、风土之意;“物”,则是物产、甚或人物之谓。

我们将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一些仍旧“活”着或有待“激活”的沧州风物,用新的视角予以关注,向读者较为系统地推介我市的历史地理、文物古迹、英杰人物、名产名馔、掌故传说、乡风民俗等风物,力求还原一个更加微观、清晰、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沧州。

近日,我市《海丰镇遗址保护规划》和《郛堤城遗址保护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审定,获得正式批复。该批复标志着两处遗址保护开发工作进入崭新阶段。这两大历史遗迹也随之重回大众视野。

海丰镇遗址(金、元)位于黄骅市东25公里的海丰镇村与杨庄之间,此遗址汉代为柳侯国,南北朝时为漂榆邑,又称角飞城,唐代为通商镇,金元时期为海丰镇。2000年至今,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等工程,已进行几次发掘,大量生产生活遗迹和瓷器、砖瓦等遗物重见天日。出土的瓷器中不乏定、钧、磁州、井陉、耀州、龙泉、景德镇等名窑产品。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这座因盐而兴的神秘古镇逐渐展露出它的本来面貌,大量煮盐用的炉灶和作坊面世,可见当时煮盐业的繁荣和海丰镇的富庶。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我国北方古代港口城镇历史变迁、手工业发展史、交通史、对外经济交流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2006年,海丰镇遗址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盐山新志》记载,历史上的海丰镇尽享盐业之利,但随着元代天津港兴起,惠民河开凿,截断了海丰镇的运输通道柳河,其盐业中心地位开始向京津等地转移,最终“盐业不振,渐为废墟”,令人扼腕。

但这座小镇在历史上已留下精彩笔墨。发掘结果显示,金代的海丰镇可谓空前繁荣,成为当时利用滨海地理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以瓷器贸易为主的集散地。国外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国家出土的相当一部分宋、金时期的瓷器,极有可能是从这里输出的。

郛堤城遗址位于黄骅市区北部,官方主流看法认为它始建于战国至汉期间,是目前沧州地区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一处城址,也是河北省保存较完整的为数不多的古城址之一。城址呈正方形,勘探发现有城内建筑遗址16处。遗址西北方向200米处有瓮棺葬群,初步勘测瓮棺葬总数或达上千座。有专家认为,郛堤城及瓮棺葬群的形成与徐福东渡在此侨居有密切联系。2019年,郛堤城遗址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郛堤城,前代志书称之为“伏猗城”“合骑城”等,为什么会有这些称呼呢?

先说“伏猗城”。黄骅所在地区,春秋时期属齐燕交界,春秋战国时期齐燕之地素以“煮盐牧渔”为业,尤其是齐国,《史记·货殖列传》说齐国“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綵布帛鱼盐”。为争夺财富和地盘,北方的狄与齐时有交战,于是统治者在此设防狄之城,以期降伏狄人。有人认为“伏猗”正是“伏狄”的谐音,此说推断合理,故采录于此。

再说“合骑城”。这个称呼据说和汉将公孙敖有关。《盐山县志》载:“郛堤城,在县东北七十里,又名合骑城。汉公孙敖封合骑侯,即此畿辅。”惜墨如金,语焉不详,竟给后人留下了争论辨史的空间。

笔者以为,《盐山县志》成书时代靠前,修志之人当时必有所据,今人倘无十足铁证,不可全然推倒前说。今天的我们更愿意将公孙敖看作这座城池曾经的一位主人,遥想他三次随军征讨匈奴立功封侯时的英雄豪情,以及他率军厮杀短兵相接的英勇与悲壮。

至于“郛堤”二字,有说法认为是“伏狄”口口讹传所致,也有人认为,此城因筑于古浮水河堤边,故俗称郛堤城并非讹传,而是由百姓指认地方的叫法演变而成。倘若是这样,那真是因缘际会的历史巧合了。

这两处遗址在历史的风烟中,或许几经兴废,多易其主。进入遗址,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只剩下土丘、荒草、残垣、旷野、羊群、云影,天地悠悠,不由得让人怆然伤古、思绪万千。

随着保护规划的正式出台,繁难专业的考古工作自有专业人士去做,笼罩在遗址上空的疑云,自有揭开谜底的那一天。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至少在今天,还能看到公元前的古老城池,能接受历史和文化的教育即已足够,这应该也是考古发掘工作的最大现实意义。

文物,记录过去,映照当下,启迪未来。挖掘文物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原则,必能让更多考古遗产活起来、火起来,让它们真正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中去。

2023-09-21 海丰镇遗址和郛堤城遗址: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4616.html 1 正在激活的文化符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