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1日
第05版:05

董杰:情系《诗经》 解读经典

董杰结合自然景物给孩子们讲授《诗经》

本报记者 哈薇薇

他离岗不失热爱,倾心家乡文化,誓把诗经文化发扬和传承当成追求,他就是《诗经》研究学者、河间诗经诗社社长董杰。8年来,他义务讲授《诗经》1400余场,涉及篇目近200首,受众50余万人。日前,记者就传播《诗经》、讲授《诗经》等话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学习经典几近痴迷

《诗经解读》四易其稿

记者:是什么契机让您喜欢上了诗经文化?

董杰:我出生在一个热爱读书的家庭,父亲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他的耳濡目染下,我从小就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如愿以偿地考入现沧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因对传统文化的痴迷,后又考入河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深造。

随着学习的深入,对《诗经》的理解也随之加深。当时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诗经》产生于西周,我们中华民族为何能在历史早期就诞生如此优美的诗歌?直到2010年4月我从教育教学岗位上退下来,当时恰逢河间市政府要在河间诗经公园的四层楼上打造一个“诗经博物馆”,我有幸参与其中。为了更好地为“诗经博物馆”建言献策,就购买了几套《诗经》专业书籍来学,谁知一发而不可收,越学越有兴趣。后来见到《诗经》新书就想收入囊中,直到现在一共买了400多套不同版本的《诗经》。

记者:您是怎样学习《诗经》的?

董杰:起初,我买来书籍专注研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笔勾画出来,然后再搜寻相关书籍寻找答案。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只要听说谁在《诗经》方面有研究或者有关于《诗经》的书籍,便登门拜访。

后来,为更好地安静地学习《诗经》,我说服家人,搬到一个离家很近的房子里。读到痴迷时,吃饭都得家人叫。睡的床上都是《诗经》有关的书籍,我一边读书,一边写读书笔记,已经写了70多万字。《诗经》读得多了,有近百首诗都能背诵了。因为平时喜欢写格律诗,所以我在每一首《诗经》篇章后面都撰写了一首“格律诗”,一共305首,目前完成234首,已经四易其稿,力争年底前将这套《诗经解读》出版。

讲授《诗经》座无虚席

传承路上收获很多

记者:您为什么产生了传播、讲授《诗经》的想法?

董杰:河间是毛诗的发祥地,《诗经》的传承地、再生地。退休后,我总想做点什么。出于对《诗经》的热爱,2016年起,我在河间传统文化大讲堂尝试着给40位学员讲起了《诗经》。谁知一讲就刹不住车了,接连讲了81首诗,每周一次,座无虚席,听众的反响非常好,人也越聚越多。这坚定了我传播、讲授《诗经》的信心。

记者:在讲授诗经文化的过程中,您有哪些收获?

董杰:要说到收获,真的很多。

第一,我收获的是快乐和健康。刚退休时,每天吃饭、看书、睡觉,周而复始,生活毫无意义,每天无精打采。自从我学《诗经》、讲《诗经》以来,每天忙忙碌碌,有时候3天讲16个小时的课,总是乐此不疲、兴致勃勃。

第二,我收获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其中有耄耋老人,也有十几岁的孩子。有个家在农村的儿子接老人去家中住,结果老人坚持不走,说走了就听不到董老师的课了。有个孩子周末作业没完成,主动向家长保证:我听了董老师的课准能按质按量完成。有一次,我嗓子疼,上课嗓子哑了,讲课声音小了。谁知我刚讲完课到家不久,李瑞林、孙舒坦等5位听课的老人,就买来胖大海、寸冬、大黄、山豆根等中草药,叮嘱我怎么喝,还亲自动手给我煮了药作示范。还有很多从网上得知信息后慕名而来的远方朋友,像赤峰的张杰老师,听完我的课,对《诗经》有了兴趣,在我家住下来,一学就是11天。走时,我送了几套《诗经》给她。我们现在还经常探讨《诗经》中的诸多问题,成了很好的朋友。

第三,收获了许多荣誉。比如我被沧州国学院聘请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客座教授;由我主持的诗经大讲堂在“阅读的力量——书香沧州”系列评选活动中,被授予“金牌读书会”称号;“董杰讲诗经”获得北大荒文学馆的鼓励奖等。我的故事也多次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民政》和《半月谈》等多家媒体报道。

诗经文化妙不可言

润泽当代文以化人

记者:您最喜欢《诗经》中的哪几篇?为什么?

董杰:我最喜欢《诗经》中的“四始”:《关雎》《鹿鸣》《文王》和《清庙》。

《关雎》是《国风》之始。孔子将这首放在《诗经》的开篇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所表现出的文化观念、诗歌观念比我们现在一些编纂者还先进:社会由家庭组成,家庭由夫妇组成,两性的结合是天地间最大的一件事,“男女婚姻,人伦之始”。这首诗的珍贵价值就是给人们的婚姻“立法”,为婚礼设置一个从相识、相恋、相守的典范和模板。

《鹿鸣》是《小雅》之始。这是周王宴请贤臣的一首乐歌,周王是一个求贤若渴的君王,也是一个知人善任的君王。他胸怀江山社稷,想的是百姓的安危幸福、群臣的尽职尽责。他为打造一个高效团结的执政团队,可谓用心良苦。从音乐的安排、礼品的发放、德育表彰大会的召开、祝酒词的酝酿,处处周到细致。事实证明,宴会也确实起到了融洽情感、鼓劲团结的作用。

《文王》是《大雅》之始。这是一首赞美周文王的乐歌。文王是周朝一位非常杰出的君王,他勤勉执政50年,以民心为所向敬天养德,积极发展生产、强军备战,使国力大大提高,为后来武王伐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文王还是一位民族英雄、是孔子的榜样、是正义和智慧的化身、是道德的楷模,在周朝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庙》是《颂》之始。这是祭祀文王的一首乐歌,是盛大祭祀活动的前奏和序曲。首先是对庙宇形象的描写,给人庄严、美和清静之感。来到这样一个无比神圣的地方参加祭祀活动,自然可以让原本浮躁的心灵得到净化。接下来是对祭祀者民族英雄的描写,不仅包括庄重、大方的神态,还包括络绎不绝、快速有序的场面和动作。所有这些,都在突出一个“敬”字。他们敬的是文王、敬的是民族英雄的恩德。正是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敬”,才会有坚持不懈的继承和发扬,才会有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

记者:您觉得学习、传播诗经文化对我们当代人有何意义?

董杰:《诗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典,是“五经之首,文学之源”。从周代起就是贵族子弟的一部教科书,也是隋代科考以来的第一部教材,是“修齐治平”的好课本。以《诗经》育人立德、化育君子,打造幸福美好家庭再好不过了。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就是说不学《诗经》,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学习《诗经》可以发人深省、可以体察世情、可以使人合群、可以讽谏时政;近可知(以善)事父,远可知(以道)事君;还能多知鸟兽草木的名称。学习《诗经》可以使当代人品德高尚、健全人格、温柔敦厚、治理道法、通情达理、以礼待人。

培树君子之风

让《诗经》活起来

记者:诗经文化进校园,您一直是谋划者、参与者,您认为诗经文化为何要从娃娃抓起?

董杰:诗经文化从娃娃抓起非常必要。首先是孩子背《诗经》和背唐诗宋词一样,没有难易之分,不用担心背不会。《诗经》中耳熟能详的篇目很多,非常适合孩子背诵、学习,像《桃夭》《木瓜》《蒹葭》《子衿》等,并且通过背《诗经》,可以学习成语,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万寿无疆、夙夜在公、道阻且长、未雨绸缪、一日三秋、梦寐以求、耳提面命等。另外,通过我教孙子、孙女学习《诗经》体会到,孩子从小学习《诗经》,背诵《诗经》成语,可以丰富孩子语言,养育孩子性格。

其次,《诗经》是文化、文学、历史之源,绕开《诗经》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论语》引用《诗经》22处,《孟子》引用《诗经》37处,《荀子》引用107处,古籍中引用《诗经》更是数不胜数。学习《诗经》是为孩子的人生打基础。

第三,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谦谦君子”,《诗经》则是打造君子的一部好教材。305首诗中共提到“君子”187次:《国风》56次、《小雅》102次、《大雅》28次、《颂》1次。

记者:这些年为传播诗经文化,您都做了哪些工作?

董杰:2016年2月至今,我分别在河间市传统文化协会大讲堂、河间市文化馆诗经大讲堂、河间府署、河间九河文化读书社、河间市二中、河间第一实验小学、沧州东楼乡贤书院、北京首都机场、广西诗经植物园、福建屏南二中、深圳诗经传承基地等40多个单位,授课1400余场,讲授《诗经》涉及篇目近200首,受众50余万人。

今后我将带领诗经大讲堂团队,创新诗经文化传播形式,不遗余力地把《诗经》传播下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个地地道道的河间人,有幸结识诗经文化,在这片文化厚土上,我愿意为《诗经》的传播与诗经文化的发展发一分光、尽一份力。

2023-09-21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4617.html 1 董杰:情系《诗经》 解读经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