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月”,今年活动的主题为“‘三减三健’从我做起”,提倡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主题的健康生活方式。
为身体减负、为营养加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三减”为身体减负
烹饪时除了少放盐外,还要减少使用酱油、蚝油、豆瓣酱等调味品;多选用保持食物原味的烹饪方式,如蒸、炖、凉拌等;购买包装食品选择油、钠、糖含量低的产品……对于这些健康知识,市民王佳熟稔于心。
王佳喜欢关注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经常向家人传递健康理念,还将所学用于烹饪,改善家人日常饮食。
像王佳一样,许多新的健康饮食习惯正在众多家庭中悄然流行——有的家庭“掌勺人”对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来搭配一日三餐。被称为健康“小三件”的限量盐勺、限量油壶和健康腰围尺,成为一些家庭的“标配”。
一些年轻人崇尚轻食,少油少盐少糖菜品配粗粮主食,好看又健康。轻食减少了对食材的破坏,更多保留了食材本身的味道和营养,对身体很友好。“我每周要吃两天轻食,减少肠胃负担,也有助于保持身材。”“90后”女孩陈涵雅说。
如今,饮食不只追求美味,更注重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这一健康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克;人均每日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人均每日食用油摄入量不高于25克至30克。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少盐、控糖、限油的同时,也要注意身边的隐形盐、隐形糖、隐形油,尽量少吃速食食品、快餐、甜品等;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烹饪时可以适当选用有甜味的食材来代替添加糖,比如大枣、山药、胡萝卜、南瓜等。
“三健”让健康升级
除了注重饮食健康外,也有更多人开始早睡早起、运动减脂、主动了解一些预防疾病的信息……
定期口腔检查、勤晒太阳、适当运动、根据体检结果补充各种维生素……40岁的刘文华在合理饮食的基础上,将健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长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她看起来显年轻又有精神。
如今,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正往深处发展。比如,由以前的治牙到现在的口腔保养、由减肥到减脂塑形等。
根据相关规定,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三健”标准有所不同。健康口腔行动以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为主,健康体重行动以职业人群和儿童青少年为主,健康骨骼行动以中青年和老年人为主。
“健康口腔”方面,建议早晚两次正确刷牙,每次不少于2分钟,睡前尤为重要;定期口腔检查,每年至少洗牙一次;使用牙线或牙间隙刷清洁牙缝,及时修复缺失牙齿等。
“健康体重”方面,应通过合理饮食与科学运动维持健康体重,建议食物多样化,规律饮食,能量摄入适量;坚持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科学控制体重,不盲目过度减重;关注体重从儿童青少年开始,应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和运动锻炼时间。
“健康骨骼”方面,注重营养、运动、晒太阳,有利于促进或保持骨量。建议多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摄入足量的优质蛋白,必要时服用钙剂;根据自身特点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儿童、青少年端正身姿和体态,少久坐多锻炼;40岁以上人群应检测和了解自身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老年人应重视力量和平衡能力练习,如选择健步走、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
选择更好生活方式
戴运动手环监测心率等健康指标,跳健身操或做亲子瑜伽,打造干净整洁的房间和庭院……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和时尚。
有研究发现,在影响健康的遗传、医疗、环境等诸多因素中,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占到60%。
随着人们认识不断深入,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涵盖睡眠、饮食、心理、健身等多个层面。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激发居民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热情,养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
为让更多人了解健康生活方式,更好地将健康理念融入生活,我市不断加强健康教育,推动个人和群体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知识、养成健康行为。
网络课堂、健康公益讲座、政策宣讲、问卷调查……市民在家门口或者打开电子设备,就能享受到形式多样的健康指导。
为方便老年人,有“家庭医生”、日间照料服务站(点)等提供健康服务;运动健身方面,社会体育指导员会不定期免费培训体育项目。我市建成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开展日常国民体质监测,每年完成5000个样本任务,建设健康促进服务中心,常年开展科学健身指导,为群众健身提供专业指导。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主动追求健康,正成为更多人的自觉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