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7日
第06版:06

满园冬枣脆 多线销售忙 ■ 本报记者 宁美红

24日,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室外的温度又降了几摄氏度,路上的人行色匆匆,滕金鹏却欢喜地冒雨冲进了枣园。

顾不上脚底的泥泞,滕金鹏只觉得滴着雨水的冬枣红得更加娇艳,忙摘下一颗尝尝,“甜,更甜了。”

“秋雨一场比一场凉,黄骅冬枣上糖忙。”配上满园红了半边脸的冬枣图片,滕金鹏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冬枣甜主要是因为它的果糖含量高,而果糖的甜度与温度有很大关系。温度越低,果糖甜度越高。”滕金鹏解释道,“今年的冬枣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滕金鹏是渤海新区黄骅市滕庄子镇人。与大多数同龄人的选择不同,这名“90后”青年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牵手农业。

“自打我记事起,村里不少人家就以冬枣为生。大学时,我把冬枣带给外地的同学品尝,同学们纷纷感叹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枣。”同学们的赞叹让滕金鹏心底埋下了投身冬枣事业的种子。

“如何让更多人吃上这好吃的冬枣呢?”接下来的几年中,滕金鹏流转土地,建起合作社,同时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了拓宽销售渠道上。“黄骅冬枣皮薄甜脆,口感更好,有着其他地区冬枣不可比拟的优势。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枣农不应该像以前一样,只在田间地头上等着,而是要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滕金鹏说。

于是,他开始频繁地“飞”往全国各地,一年下来,仅差旅费就花了至少10万元,朋友打趣地称他为“小飞人”。

但为黄骅冬枣“开疆扩土”的过程并不顺利。没关系,滕金鹏除了有老一辈农民的坚韧,还有新农人的专业。他仔细地把各地冬枣的优劣势分析整理好,突出黄骅冬枣的历史渊源和差异化优势,有条不紊地讲给客户听,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他的真诚和专业,打动了一位深圳客户,来合作社考察后,短短几个小时,就订了一车货,而且货还没装车,货款就打了过来。如今,这位客户已经成了滕金鹏的铁杆“粉丝”,每年都要从他这儿订六七万公斤冬枣。

除了线下渠道,滕金鹏还把市场瞄向了线上直播和社区团购。去年,他与明星直播间合作,原计划1500单的销量一下子翻了一番。为了提高线上销售量,他还不断研究、优化讲解内容,以期达到最佳直播效果。前不久,他还去了杭州,洽谈直播事宜,相比第一年的试水,今年在合作形式、物流储备等方面,做了更充足的准备。

随着冬枣成熟,滕金鹏又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

“几乎每天都要接待至少5批客户,还得抽空盯着采摘、分拣、发货。这些日子,每天五六点钟就得到枣园,有几天,忙得吃住都在车上,连家都没时间回。”他向记者讲述着这几日的行程。

忙着付出,才有收获。“今年冬枣价格较往年稍高一点,地头上的优质枣每公斤能卖到10元。未来,在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更得练内功、做细活,打造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产业链,提高黄骅冬枣的附加值。”滕金鹏规划着自己的“小目标”。

2023-09-27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5079.html 1 满园冬枣脆 多线销售忙 ■ 本报记者 宁美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