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潋江镇,14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能文能武,堪称全才;他22岁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是赫赫有名的“娃娃司令”;他39岁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是迄今为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抱病创作的《长征组歌》,至今仍广为传唱……他,就是开国上将萧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华历任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5年后,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政治委员、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85年8月于北京病逝,享年70岁。
日前,萧华将军的女儿、医学博士萧霞和丈夫耿启还来到盐山县,追寻父亲的革命足迹,聆听战斗往事,感受镌刻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印记。
红色土地留下英雄足迹
金秋时节,微风和煦,盐山县千童镇后韩村一片静谧。一大早,这里就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萧华将军的女儿萧霞。
阳光下,一位知性优雅的女性缓缓走来,与大家一一握手:“你好,我是萧霞。这是我第一次到盐山来。”亲切随和的笑容,让人很难相信她已70岁。
80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年轻的萧华司令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开辟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他文武纵横、智勇双全,创办了八路军军政学校,三打灯明寺……虽然在这里战斗时间不长,但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一方面深入发动群众,扩大边区武装,大力开展游击战争;一方面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打击反动民团。不到两年时间,冀鲁边抗日武装就由原来的2000人,迅速发展到2万多人,使得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听说萧华将军的女儿来盐山,当地许多文史爱好者、革命烈士后代、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百姓都来到了现场。在大家的陪同下,萧霞先后参观了马振华故居、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旧址以及县革命烈士陵园等地。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张张鲜活的照片,再现了当年冀鲁边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萧霞仔细聆听,满怀深情。
盐山县是革命老区。1926年,刘格平受中共津南特委派遣到津南盐山一带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第八天,盐山共产党员就团结带领各界群众,成立了“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点燃了冀鲁边抗日武装斗争的烽火。抗日战争中,盐山军民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一次次“扫荡”和“蚕食”,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历史的壮烈篇章。
萧华将军也始终没有忘记这片土地。1975年,他故地重游,看望老战友、走访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熟悉这里,老百姓也依然记得这位英雄,对他亲切如故。
党的基层组织在这片古老土地上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如今,经过盐山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修复了诸多烈士故居,保存整理了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先烈们的面容,在萧霞的心中也清晰立体起来。
老物件牵出一段战友情
盐山,不仅是萧华将军战斗过的地方,也镌刻着无数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萧霞在这里聆听、触摸、缅怀、思念。在盐山县革命烈士陵园,她在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篮,鞠躬行礼,表达敬意和纪念。
在盐山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萧霞一边参观、一边聆听每件藏品背后的故事。她在标注“萧华将军看过的书本”展柜前驻足良久。
这时,有人说:“这本书是萧华将军送给我父亲的,前面还有将军的题词。”
说话的人叫刘进军,是这本书的捐赠者。他的父亲刘文正15岁参加革命,曾跟随萧华战斗多年,是他的贴身警卫员。
“我父亲14岁那年跟着亲戚到达陕北,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后来,被萧华选中,成为红二师勤务班的首长勤务员。”刘进军说,父亲1937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跟随将军南征北战。
作为萧华的警卫员,他曾受命潜入盐山保安大队,为瓦解顽敌、部队顺利进入冀鲁边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立下大功。
“父亲亲眼见证了萧华将军如何智斗顽固分子,又如何率领广大军民搜集敌情、打击敌人的,他非常佩服萧华将军。”刘进军说。
1942年11月初的一天,在河南商丘附近,萧华、杨勇等正在秘密召开作战会议,由于走漏了风声,被日伪军包围。危急时刻,为掩护首长安全,刘文正机智地带领3名战友骑上战马,吸引敌人追击,及时有效地保护了首长的安全转移。
战争年代,他们是生死之交,积淀了深厚的情谊。后来,刘文正因多次负伤,回乡养伤。萧华一直挂念着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军给我父亲发过多封电报,对他的身体和家庭情况非常关心。1975年,萧华将军来到盐山,专门和我父亲见了一面。”刘进军说,后来父亲曾带着他大哥到萧华家做客。每次去,老将军都拿出最好的酒菜来招待,让父亲十分感慨。
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令萧霞意外又感动。她说:“父亲生前曾多次提到这位老部下,今天终于见到他的后代了。”
沿着父亲的革命足迹前行
在萧霞眼中,父亲萧华是一个传奇的人。
“记忆中,父亲很少跟我们兄妹几人讲述当年的故事。他每天工作十分繁忙,甚至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在深入思考国家机构改革等重大问题,在病榻上完成了6000余字的报告。”她说。
3年前,萧霞和丈夫商量,打算沿着父亲出生、工作、战斗过的地方行走,寻访父亲的革命足迹。丈夫欣然同意。于是,夫妻俩踏上了一段寻访红色历史的旅程——走访见证历史的老人、各地的革命遗址和纪念馆,搜寻父亲的战斗故事。
这是父女俩穿越时空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萧霞对父亲也越来越了解。有时,她手抚记载着父亲往事的史料,聆听着一些老人的讲述,遥想父亲的英勇、坚毅、担当、顽强,不由热泪盈眶。
这些触动心弦的瞬间,最终化作一股力量坚定在她的心间。她一边重走父亲的革命道路,一边传播红色文化。这些年,萧霞多次应邀到各地授课,传播革命精神。她坚信,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应一代代弘扬传承下去。
对于盐山的发展,萧霞寄予厚望:“盐山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有一百多处革命遗址,应该想方设法地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将它们串联成线,教育引导后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