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3日
第05版:05

浣花洲·国风博物馆

弘扬汉服文化

本报记者 杨金丽 摄影 魏志广

馆主张亚芹正给一位女子进行汉服妆造

手工制作的凤冠

新华桥西河沿往南,走不几步,河堤大柳树枝条掩映间,就能瞥见一座挂着“浣花洲·国风博物馆”招牌的白色平房。“浣花洲”的名字让人眼前一亮:几百年前的明代沧州城运河畔,就有一处名为浣花洲的地方。而今,浣花洲又重新出现在大运河边。

走进去,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汉唐宋明。各式各样的汉服:襦裙、长袍、裙襕、铠甲、长衫,及羔裘等,还有各种手工簪饰、绣品小扇……

一位年轻时尚的女子迎上来,她就是馆主张亚芹,29岁,汉服群里有名的古装美女“芹菜”。旁边,沧州市汉服协会会长、副会长高蔚与韩冰,正在商量着如何筹办即将到来的一次汉服公益活动。

10年汉服路

36岁的高蔚是市汉服协会会长,已沉浸汉服文化10多年。他说,创办国风博物馆,是自己和同袍们早就有的想法。《诗经》中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诗句,汉服的爱好者们以同袍相称,恰当又贴切。

“上高中时,有一次我看纪录片《昆曲五百年》,忽然就被风雅的传统文化触动了。大学我是学雕塑的,如果说雕塑是立体的美学,汉服就是流动的美学,都是我喜欢的类型。”高蔚说,10多年前穿汉服是需要勇气的。当时,他倡议大家穿着汉服去吃火锅,只有两个人报名。等到了集合地点,那两个人也爽约了。他独自一人穿着汉服,在人们惊异目光的注视下,穿过一条条街道去吃火锅,那种滋味,一辈子也忘不了。

韩冰走进汉服圈子,还是因为高蔚。大二那年正月十六遛百病,韩冰一个人意兴阑珊,想着去玩桌游时,偶遇高蔚带着一群汉服爱好者在做公益。仿佛鬼使神差一般,韩冰桌游也不玩了,加入了高蔚的阵营,从此成了汉服的铁杆成员。

韩冰很快把同学张亚芹也吸收到汉服文化的圈子。亚芹漂亮、洋气,穿上汉服,另有一番曼妙绰约的风姿。穿上汉服的韩冰与张亚芹,宛若将军与佳人。一个朗目星眸,玉树临风,一个温婉娇美,清丽脱俗。二人因汉服结缘、相恋、结为百年之好,对汉服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2014年,沧州汉服协会成立,那时的高蔚27岁。而今,身为会长的他,身边积聚起一个越来越大的汉服爱好者群体,创办国风博物馆的想法,也呼之欲出。这一想法与韩冰、张亚芹不谋而合。

对话千年前

国风博物馆有一个诗一样浪漫的名字:浣花洲。高蔚说,这个名字,是他在翻看《沧县志》时得到的灵感:“浣花洲是明代沧州运河畔真实存在过的地方,名字很美,既有沧州地域文化属性,又有历史传承性。国风博物馆以此为名,不仅贴切,还很有历史穿透感。”

博物馆的选址最初在运河东岸建华街一带。因为根据《沧县志》中的记载,浣花洲就在沧州城西门外运河边。但因种种原因,最终还是选在了河西新华桥附近。

博物馆由韩冰投资,张亚芹负责日常管理。两个“90后”的年轻人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融入到馆内设计中。装修并未一步到位,一些东西还在陆续建设中。但大概的样子具备了,今年5月已经开放。除了陈列的各式汉服、冠帽、簪饰、团扇、配饰外,一个空间专门打造成复古婉约的风貌,颇受年轻人的青睐。

“特别喜欢这里,没事儿就来转转。”高蔚说,自从有了国风博物馆,他感到自己10年的努力好像一下子有了根。清晨或傍晚,小雨的天气或者朗朗星月的夜晚,他沿着大运河,一路信步而行。袍子的衣角和宽大的袖子被风吹起,空气中氤氲着千年河水的气息。他常常边走边思边悟:岸边的大柳树和槐树呀,见证过多少沧桑?当下每一步走过的地方,是不是正好重合上古人的足迹?100年,甚至几百年、1000年前,那些灿烂过历史星空的古人们,好像就是他的邻居,环境契合下,隔着时空仿佛就能和他对话。

灵魂的认同

国风博物馆内展示最多的主要有两大类:各式各样的汉服、千姿百态的簪冠。

“如果你愿意静下心深入了解汉服,肯定会爱上汉服的。”张亚芹说。他们的案头,摊开着好几本有关汉服的精美书籍,轻轻翻阅,那些身着汉、晋、唐、宋、元、明服饰的男女古装人物扑面而来。“这是竖领袄,这是对襟方领百子衣,这是马面裙……”讲起不同朝代的汉服,张亚芹如数家珍。她细数汉服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数千年间,由简入繁、由质朴到华丽飘逸、再到简便轻盈的流变。不仅如此,她还熟稔不同朝代汉服对应的发式、簪饰与妆容。

如今,热爱汉服的人越来越多。国风博物馆成立后,市汉服协会有了自己的阵地。同袍们再交流聚会,第一个想到的地方就是这里。一杯热茶在手,大家就能坐上半天,从汉服文化、发饰簪冠入手,进而学习诗词、书法、国画,渐渐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

为了补贴博物馆的费用,张亚芹还兼营汉服体验和摄影活动。韩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有了这些,国风博物馆每个月的收支刚好平衡。“先不管投资什么时候收回,这样的话,博物馆起码能运营下去。”

馆主张亚芹说,她喜欢这种悠闲自在的日子:“每天坐在馆内,捧一杯茶或咖啡,透过玻璃窗,看外面的运河、树木、行人,看河面上水波荡漾,天上云卷云舒,心里很静。”

在汉服这条路上,高蔚和韩冰走得很深,如今已是古代婚俗和礼仪方面的专家。他们举办过大大小小数百次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活动,其中,公益活动占了很大比重,还曾任电影《封神》的礼仪指导。

“国风博物馆就是我们汉服爱好者们的家,希望更多的朋友能走进这里,了解汉服文化。”高蔚说,这是市汉服协会会员们共同的想法。

2023-10-13 本报记者 杨金丽 摄影 魏志广 浣花洲·国风博物馆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6102.html 1 弘扬汉服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