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贯穿古今,联通南北。“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沧州作为流经里程最长的运河城市,深受其文脉滋养,形成了文武沧州的城市灵魂。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而踢毽流传民间同样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隋、唐、明、清常有各行人士乘船来至沧州南川古渡、长芦盐场等码头,学习交流运河沿岸多种踢毽花样。可以说,“毽子文化”虽不及沧州武术、吴桥杂技那般驰名,却一直根植于大运河畔,点缀印记,延续、繁衍着其独特的魅力。
今年暑期,经友人介绍,我加入了沧州毽协南环俱乐部,跟着毽界前辈“元宝”开始学习大白毽。一入园方知春光几许,原来看似简单的踢毽,包含着“盘、磕、拐、蹦、落儿、抹、砸、蹁”八项基本功。在这基础上,还有“秦楚背剑、鹞子翻身、马踏飞燕、暗度陈仓、旋风踢等有100多种高难度动作。最难的是要瞬间对毽子的方向、落点、时间及击打时机进行准确地判断,需要日复一日地苦练,与沧州武术异曲同工。除了练习基本动作外,还要拉韧带,练到浑身肌肉酸疼。初期我产生了放弃的想法,但在队友们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每当看着队友们围成一圈,你一脚,我一脚,起跳蹁腿,前合后仰,像是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就有了美的享受。飞舞的毽子牵动着所有人的眼球,调动着所有人的责任心,激发着团结进取的精神。踢毽时有说有笑,有喊有闹,有时为了一个精彩的动作被齐声夸赞,有时又屏住呼吸,生怕一丝一毫的走神影响发挥,气氛融洽而热烈,严肃又活泼。
因为踢毽运动,我受益匪浅,不仅改善了多年的肩、颈、腰的疼痛症状,还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和运动的快乐。正是因为更多的人感受到了踢毽的魅力,使沧州毽协南环俱乐部发展迅速,群会员达到了450多名,参加习练群众达千人以上。近年来多次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取得了优秀成绩,积极协助沧州毽协圆满完成“运河古郡美丽沧州”主题类大型比赛。俱乐部开展“国庆我宣誓”活动及社会群体类志愿服务。经常有北京、保定及省内外等200多名踢毽爱好者来此交流学习。
“毽子文化”受古运河畔的文化滋养,像是一朵绽放的莲花大放光彩。随着城市更新,古运河畔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独具沧州古文化特色的重要景观景点被一一串起,尤其是沿线佟家花园、南川古渡、锅市街、枣市庙等11处码头风貌再现且沿用千年旧址名称,寓意重现古代运河畔沧州“帆樯如云、万舟骈集”繁荣景象。已经成为人们亲近古运河、传承延续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的踢毽场地就在黄河路桥西南河岸的休闲广场上,夜幕降临时,约毽黄昏后。在大运河夜景柔和的灯光下,演绎着“前抬后打空中绚,串串银铃漫远涯”的毽舞画面。邻近的场地还有戏曲梆子,武术表演相映成趣,成为大运河畔古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
古运河畔史韵悠悠,源远流长,如同一条脐带,将我们与古文化连在一起。而河畔毽舞,不仅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更是大运河畔乡土文化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