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
第05版:05

孙福有故居修缮完成 承载一代杂技宗师光辉记忆

本报记者 魏焕光

孙福有塑像

修缮一新的孙福有故居

10月20日,随着第十九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幕,世界的目光投向了吴桥。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杂技博物馆内孙福有的照片,深情注视着到访的四方宾朋。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这位有着“杂技马戏之父”美誉的杂技大师的故居也得以重新修缮。让我们走进这位沧州名人的故居,重温他靠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扬名世界的艺坛传奇——

“修旧如旧”恢复原貌

神秘地道口重新整修

相信每个第一次看到孙福有故居的人,都一定会大感意外。与周围华北平原常见的民居相比,这幢位于吴桥县沟店铺乡孙龙村村东头的欧式建筑,有着迥异的色调和格韵。

故居院落开阔,四周白杨银杏掩映。房屋为直排上下两层,一楼正面,拱门拱窗,门两侧立水泥圆柱,门楣镌刻浮雕,图案美观。二楼有通体大露台,三面有瓶形栏杆围绕。象征主义的造型装饰,彰显着鲜明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寄寓着生活中的喜庆元素。这处拥有90年历史的老宅,在秋阳照射的金光中,显示出迷人的色彩。

这处小洋楼是孙福有1933年底为他的俄罗斯妻子所建,施工时花费1.4万块大洋,水泥从天津漕运而来,砖瓦石灰当地定做,工料讲究,磨砖对缝。据说落成那天,来看热闹的人山人海,人称杂技之王建起了“小克里姆林宫”。2008年,故居被批准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桥县文广旅局文保负责人吴华龙具体负责修缮故居。他告诉记者,这次修缮从今年5月开始,按照省文物局审批的方案,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主要对墙体、门窗、梁柱、地面、屋顶等进行了修整。9月底故居主体已修缮完成,这两天,围墙粉刷和地面清理也基本结束,维修费用全部来自省文物保护专项资金。

除了常规性修缮项目,吴华龙介绍说,这次修缮还有几个特别之处。一是将以前整修时二层房屋改造的起脊造型恢复成了平顶,恢复了原始造型;二是对一些脱落的芭蕉扇等雕刻图案进行了重新雕刻复原;三是对照资料图片,把故居后部倒塌的影壁墙又修了起来。据说这个影壁也是孙福有专门为俄国妻子修建,暗含北望家国之意。

当地人说,孙福有故居还有很多秘密待解。最神秘的就是故居内的一个地道口,据传地道一直通往邻近的范屯村,但从来没人敢爬进去求证,后来一次施工有人挖出过地道,传言才得到一定证实。吴华龙说,这次修缮将地道入口和一间地下室重新修缮,但由于地面坍塌,地道已无迹可寻。

20岁只身闯荡俄罗斯

组建中国首个马戏团

眼前都是修缮后的新景新貌,人们徜徉其中,犹如走进历史深处,追忆的却是旧人旧时光。

孙福有生于1882年,吴桥县孙龙村人,6岁拜师学艺,9岁丧父,少年在耕种和练功中度过。10岁便随师外出表演,上京津、下高丽、闯关东,辗转几十个城市。20岁只身一人出山海关卖艺,一路闯荡到莫斯科,在一家杂技班当杂工,卖票、看房子、收拾道具无所不干。在繁重的工作中,他仍不忘苦练技艺,同时潜心揣摩俄国杂技艺术。经过苦心钻研,他的演技日臻成熟,领衔表演的《空中飞人》《跳板》《大车轮》等大型节目在俄国引起轰动。

孙福有最拿手的节目是杂拌子,在表演时,无论是棒子、雪茄烟,还是礼帽、文明棍、灯、瓶、缸、罐等道具,在他手中飞来飞去、忽有忽无,让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他表演的飞刀更是一绝,他用5把板斧代替“飞刀”,在10米开外的地方通过合作者的头顶、肩上、腋下,插在身后的木板上,看得人惊心动魄、失声叫绝。马戏团在各国的演出,为中国杂技艺术在国际上争得了荣誉,每到一国,当地华侨总会都会奔走相告、引以为荣。

1929年,他与别人合作,在国内正式组建了中国第一个马戏团——中华国术马戏团。同时仿照欧洲马戏团首创了能容纳3000人的演出大棚,并在俄国妻子的帮助下,组建了一支铜管乐队。在我国马戏史上,第一次将西乐用于马戏杂技演出伴奏,这也是孙福有被人们誉为“现代杂技之父”的原因之一。到1933年,马戏团不断壮大,拥有120多名演职员,且驯养老虎6只、大象6只、狮子4头、豹子3只、熊5只、马10余匹、蟒蛇4条、猴子5只,足迹遍布越南、泰国、印尼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33年黄河决口,民众流离失所,海外艺人们应国民政府电邀回国赈灾义演,孙福有欣然应允,率领全团人员取道香港,经汕头至上海,在上海演出数月,将所得票款全部捐献用以赈灾。当时上海、重庆各大报纸都有“孙福有君……收入二十万大洋悉数赈灾”的报道。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福有率团从江西、湖南、广东到达广西,在日军空袭间隙演出,李宗仁、白崇禧都成为座上宾。八年抗战,马戏团在颠沛流离中损失巨大,渐渐衰落。1945年2月17日,孙福有因长期操劳在重庆离世。客死他乡,巨星陨落,消息惊动整个山城,送葬队伍从校场口一直排到嘉陵江边,冯玉祥、田汉、白杨等著名人士参加了殡葬仪式。他为人们送上欢笑,人们为他流下了泪水。

中国杂技走向辉煌以及吴桥杂技真正迅速发展,是在清末民初。这个时期吴桥涌现出了众多扬名中国、震惊世界的明星大咖。如享誉欧美的北京班创始人孙凤山、天桥八大怪第一怪狗熊程、解索大王王玉林、最早带领杂技班走出国门的刘荣贵等。然而,死后能享有如孙福有这般礼遇的,恐怕难有一二。

没有谁一出生就注定是伟大的。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乎有多大名望,不在于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他尽了多大责任。人们如此敬重孙福有,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高超技艺,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将杂技送出国门的巨大贡献,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因为他的伟大功绩和卓绝贡献,世界杂坛泰斗——法国“明日与未来”杂技节主席莫克莱尔称赞孙福有为“杂技马戏之父”。

斯人已去,空余旧居,想到故居主人一世辉煌,到访者无不黯然。28岁的孙浩政,河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21年当选为孙龙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孙福有故居所在地的村干部和后辈,他从小就对这位大名鼎鼎的乡贤充满敬仰。

从他口中记者得知,孙福有死后,故居闲置多年,后被用作学校,小学、初中、高中都曾在这里举办。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杂技界知名人士来此参访,对这位杂技大师献上无限敬意。

一幢建筑,几易其主,历90年而不废,如今,又翻新如旧,即将接受新的使命。它已经不再是一个故居,而是寄托着浓浓的杂技情、生生不息的杂技魂,成为一代杂技人呕心沥血所创杂技事业的见证。

打造杂技文化展览馆

院落内将再现杂技盖棚

退休在家的杂技文化学者杨双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孙福有生平做过专项寻访,采访了中华国术马戏团的几十位老演员,从他们口中并结合史料,了解撰写了孙福有的生平事迹,并收录进《沧州杂技》一书。

关于孙福有的姓名,现有孙福友、孙富友、孙福有三种,杨双印发给记者一张民国时期《国民公报》的照片,报纸印有马戏团演出海报以及关于孙福有的介绍,文中用的是“孙福有”三字,或可为一有力佐证。

回顾孙福有的一生,不禁感叹这位传奇人物在杂技舞台上所创造的无穷光彩。孙福有对杂技事业的孜孜以求、对杂技的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杂技人。如今,吴桥杂技已打破民间杂技班团小打小闹的经营方式,在声光电的照射下炫技世界舞台,显示出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和无穷创造力。

吴华龙说,故居修缮完成并通过审核后,将被打造成孙福有故居展览馆,再现孙福有当年生活居住的场景,同时,这里还将成为杂技表演、杂技教学、文化交流的场所。因为杂技大盖棚、高空保险挂钩、西洋乐队伴奏是孙福有对中国杂技的三大发明,所以,他们计划在院内搭建一个杂技大棚,用于杂技表演的同时,再现孙福有周游世界演出的场景。置身其中,人们或者会想起当年孙福有迈着滑稽步子出现在舞台的那一刻,听到那为中国杂技响起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2023-10-26 本报记者 魏焕光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7250.html 1 孙福有故居修缮完成 承载一代杂技宗师光辉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