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高延升 祁凌霄)南皮县刁公楼村明朝末年曾出土一方北魏著名石刻,史称《刁遵墓志》。出土时间在文献中一直语焉不详,多认为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原石因残缺右下角,俗称“缺角碑”。碑阴碑阳均有文字,碑阳共残缺140字。1932年,民国重修《南皮县志》时,“采访曾宝典由刁公楼村辛匏庵家觅得碑阳全文,仅缺一字。”但抄本失传近百年,杳无音讯,本月19日,这一深具史料价值的重要抄本,在沧州被发现。
2021年春和同年10月,《沧州日报》曾发表文章《补正山东人眼里的“缺角碑”》《南皮“缺角碑”何以入鲁 发现时间或在明代》两篇文章,补正了报刊和网络上对《刁遵墓志》的误读,并提出《刁遵墓志》原石的出土时间,并非世人认为的乾隆而是至少在康熙时期,根据资料推断,或在明代就已出土。
笔者读完文章后,对明代说深表赞同,两年来一直在寻找这一推断的更多证据。巧的是,10月19日,文中所提到的辛匏庵抄本墓志全文,完好无缺地重现于沧州“碑帖在线”微拍群。全文用蝇头小楷写成,裱附于《刁遵墓志》道光拓本前二页,在拓本册尾的跋文后署款:“光绪癸未仲夏,匏庵识。”光绪癸未即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辛氏手抄的全部释文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见于记载的《刁遵墓志》碑阳全文,是墓志原石明朝出土的重要佐证。24日,笔者将这一发现与《补正山东人眼里的“缺角碑”》作者沟通,他认为,抄本及张之万跋文,是对这一国宝级文物身世的互相印证,为明代出土说提供了确凿证据,解决了金石书法文献记载中含混不清的一大问题。
另据南皮状元张之万咸丰壬子(1852年)的一段跋文得知,他的一位族叔曾购到记载墓志全文的、创修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县志散本,墓志全文就曾记载其上,更加证实《补正山东人眼里的“缺角碑”》所作出的《刁遵墓志》或出土于明代的推断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