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
第05版:05

杨忠英

运河畔开启诗意生活

沉浸在沧曲书舍中的杨忠英

■本报记者 赵宝梅

一袭长裙、温文尔雅,面朝运河、书卷为伴,有着江南情怀的杨忠英行走在运河畔的沧曲书舍,幸福感满满,这就是她梦想中的生活。

杨忠英是沧曲书舍文化主管,也是一名运河文化爱好者。在泊头运河边长大的她,对胜利桥边的集市和清真寺旁的八极拳甚是熟悉,每日来来往往于运河两岸,更让她从小滋生了一种特别的情感,希望自己的事业能与运河文化有所交集。

茶舍做成书房

在先后经历过商场和街道办的工作后,杨忠英进入泊头文化部门,成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其间,她开始创作微电影,自己组织演员,进行拍摄和剪辑,并获得了全省二等奖。由此,她也得到了去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简称中传)进修学习的机会。

当时的中传附近,有一个城市书吧,环境优雅、艺术氛围浓厚,看到文化大咖们一边读书、探讨剧本,一边品着咖啡,杨忠英深深迷恋上了这一场景。回到泊头,她心心念念想做个类似的书房,并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地方。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距离运河不远的天和轩茶舍喝茶时,她和负责人郭红敏说起此事,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在茶舍开辟书房空间。

当时泊头乃至沧州市区都没有她理想中的城市书房,两人便前往北京寻访,研究布局、精选书目,挑选有格调的桌椅板凳。将茶舍的30多个房间改造成了茶书房,并申请了泊头市图书馆的部分书目入驻。茶舍变成了读书空间,很多读者慕名而来,读书品茶,在运河畔享受惬意。

汇聚运河资源

茶舍的三楼,摆放着店主人收藏的上百件民俗老物件,织布机、老瓷器、马灯、香炉……琳琅满目的物件彰显出浓浓的运河风情。“何不将这些藏品利用起来,使之成为对外界开放的文化场所?”杨忠英突发奇想。

在和茶舍主人商量后,杨忠英着手创建“大运河文化苑”,对民俗物件分类布展,将泊头火柴、杨家烧饼、泥塑等非遗技艺制作成展牌,并在其中穿插丰富的运河文化元素……就这样,一个小众的文化场所成功推广出来。杨忠英还成立古琴协会、旗袍协会,在茶书房和大运河文化苑中,组织读书、绘画、书法及古琴演奏等活动,成功聚集了一批文人学者。

有一段时间,杨忠英每天都沿运河跑步,作为省作协会员的她,开始围绕运河畔一片荷塘创作诗歌,一百首荷花诗汇集成《咏荷集》,将泊头大运河边山楂树广场一片荷塘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此诗集也成为大运河文化系列丛书之一。

追随古建而来

南方古建现身运河畔,沧曲书舍重塑辉煌。向往诗意生活的杨忠英,在看到沧曲书舍唯美画面的瞬间,当即决定要与之进行心灵的碰撞。

怀着对运河文化的满腔热忱,杨忠英只身来到沧州,她凭着多年的文化活动积累和对书舍的热情,获得了沧曲书舍文化主管的职位,并开始参与书舍陶瓷展、杨秀坤画展、各类非遗技艺展示、古琴雅风荟萃、诗词歌赋集锦等多项活动的筹办,吸引文化界多位学者做客书舍。

看到书舍二楼有一块地方一直空着,杨忠英提议做城市书房,将这一空间利用起来,并多次与运河区文旅部门协调,最终建成狮城书房。此后,她又组织沧曲读书会,聚集了多名读者来书房读书交流。

每天游走在运河畔的古楼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杨忠英的灵魂挚友。偶尔,杨忠英也会穿上古装,捧一本书认真阅读,仿佛沉浸在江南的风韵里。“在古香古色的氛围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何等的幸福。”杨忠英说,沧州文化滋养了她,反过来,她也会竭尽全力为大运河文化注入一份活力。

2023-10-27 杨忠英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7352.html 1 运河畔开启诗意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