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瘦削的身躯,承载着一颗智慧的心灵,60年来走遍了沧州大地的江河湖泊。
从英俊青年走成了耄耋老者,如今,虽然已经82岁高龄,但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思维异常清晰深邃,谈起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水利事业,仍满怀眷恋。
他就是曾任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党支部书记、高级工程师的薛冠智。
说起沧州的水利发展,薛冠智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在他工作生涯中,参与了几十项水利工程的规划、勘察和防洪排涝调度运用;他用4年多时间,编写了80多万字的《沧州地区水利志》,堪称沧州水利史上的一部巨著;退休后,他的水利事业仍在继续,76岁时,又编写了160多万字的《沧州水利勘测设计院院志》……
心中流淌着一条河
走进薛冠智老人的家,他正拿着一把放大镜翻阅资料,一笔一画地写着、画着;书桌上,密密麻麻地堆放着各种资料:水利志、防洪应急预案、地图、词典……很难想象,眼前这位八旬老人依然可以准确清晰地描绘出沧州境内每一条水系的图纸,说出每一条河流的名字、设计流量、水位等。不仅如此,他每天坚持阅读,关注水利建设、水资源和环境保护。他的血脉中跳动着一颗赤子之心,仿佛一条永不干涸的江河奔流不息……
这一切,似乎自从事水利工作的那一天起就已注定。
薛冠智出生在肃宁县,上学时读的是水利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原沧州地区水利局,主要从事与水利相关的工作。
沧州地处“九河下梢”,境内河流沟渠众多。虽然专业对口,但面对点多、面广、量大的水利工作,薛冠智的大脑一时陷入了空白:如何运用自己的所学开展工作,如何管理好运用好水资源……一个个困惑摆在了当时20岁出头的他面前。
可这些问题,坐在办公室里是想不通的,只有身临其境,亲自勘测走访,才能找到答案。
为了获取一手资料,薛冠智背着测绘工具长年行走户外,从一条河的上游一直走到下游,边勘察边记录。几年下来,他人瘦了、脸黑了,手上的老茧磨出来了,却收获了一组组扎实的数据,汇集成上万字的笔记和资料。
工作后第3年,薛冠智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水的威力——1963年8月,由于上游山区连降暴雨,海河多处堤防漫溢决口,滔滔洪水肆意横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灾情发生后,河北省立即成立防汛救灾指挥部,迅速投入到抗洪抢险中。薛冠智也加入其中,治理宣惠河、扩建南排河等工程,他都在施工第一线。
编写沧州第一部水利志
时间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按照上级指示,沧州地区水利局要编纂一部水利专志,这也是沧州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水利专志。领导们思量许久,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严谨细致的薛冠智。
《沧州地区水利志》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市河湖概况的鸿篇巨著,薛冠智深知编纂这部书责任重大,从接到任务的那天起,就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这部书以大禹治水为开篇,下至1985年,详细记述了沧州水利事业的兴衰变化和人民群众同水、旱、盐碱灾害进行斗争的历史过程。内容涵盖了沧州地区管辖的15个县(市)和中捷、南大港两个农场。为了展现沧州水利发展的每一个瞬间,薛冠智对一些重大事件都进行了详细描述。就连沧州历史上发生过哪些水患,在洪灾中牺牲过哪些烈士,都被他写入了书里。可以说,这部书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背后的艰辛不言而喻。薛冠智说,编纂工作最难的是资料收集,既怕收集不到,又怕收集到的不准确。为求内容翔实准确,他和同事们不仅收集了大量资料,还一次次实地勘测每一条水系、河流,潜心研究它们的形成和演变。从事实到文字,反复推敲核对,文中的文言用语都加了注释,这才有了这部恢宏著作。
从1989年接到编纂任务到1993年完成,《沧州地区水利志》历时4年,共87万字。拿到省里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仅内容翔实、文字扎实,还引经据典,字字珠玑,随即获得了当年河北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北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后来,在一次会议上,薛冠智汇报了出版这部书的情况。为何内容翔实又如此字斟句酌?他说:“《水利志》不是讲故事,而是记述真实的历史。”对薛冠智而言,他是怀着一种与血肉交融的感情参与这部书的编纂的。
一生追逐一个梦想
2001年,薛冠智正式退休。本可以像大多数老人一样安享晚年,但他又接下了两项工作——一是作为防汛专家,继续负责沧州各主要行洪河道的防洪应急预案和蓄滞洪区运用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二是编写《沧州水利勘测设计院院志》。
或许,这已经不仅仅是他的工作,而是他心中最牵挂、最放不下的事。
这些年,每到汛期,薛老的电话仍然响个不停——危急时刻,一线指挥人员、防汛办的专业技术人员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他。“请薛老出山。”他们说,只要薛冠智坐镇,睡觉都踏实。
而作为防汛专家,这些年,薛冠智一直负责沧州各主要行洪河道的防洪应急预案和蓄滞洪区运用预案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危急时刻,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往单位,为工作人员出谋划策,手绘图纸更是信手拈来。
水利工作十分辛苦,时常面临危险。防汛时,越是电闪雷鸣、狂风暴雨,越要往外走。“这就是水利工作的特点,作为水利人,没有一点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不行。”薛冠智说。从事水利工作60多年,他多次“临危受命”,却又“临危不惧”。
上世纪60年代,为了弄清楚黑龙港河系的来龙去脉,他背着测绘工具一走就是40天,从衡水走到了黄骅。370公里的河长,是薛冠智用双脚量出来的;2015年8月31日夜间,沧州市降特大暴雨,30个小时降雨量达214.5毫米。凭借多年的防汛工作经验,薛冠智预感不妙,次日天刚蒙蒙亮,他就起来查看马路积水情况,冒雨赶到了防汛办公室。把各地的降雨和积水情况反馈给相关部门,为他们指挥排水提供了依据;2016年至2018年,受沧州水利勘测设计院委托,由他负责编写《沧州水利勘测设计院院志》。两年多时间,他查阅了700多万字的文献和资料,撰写出160多万字的文字稿,于2018年7月出版。而此时,薛冠智已经77岁,对于所爱的事业,仍保持着专注与热忱。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走这条路。”这些年,薛冠智走遍了沧州的河流沟渠、乡镇村庄,哪里的地下水资源匮乏,哪里的土壤盐碱化,他就把探究的目光投向哪里,把跋涉的足迹留在哪里。不懈追求、探索创新,是这位水利工作者一生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