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宋维维
金秋,河间市米各庄镇张兴屯村,种植大户李洪勋的承包地里,玉米、大豆喜获双丰收。
“今年我发展了400多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玉米行趟里种上大豆,玉米不减产,每亩地还能多收100公斤大豆,种植收益又提高了不少。”李洪勋的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参加镇里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后,我的眼界开阔了,了解到了更多先进的管理技术。专家还到地头上指导种植,让我们对丰收更有信心。”
玉米田里,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收割和秸秆粉碎工作同时完成。这些秸秆碎片将被运送到发酵池,经过发酵做成饲料。养殖区内,牛群悠闲地吃着自家玉米秸秆做成的草料,个个膘肥体壮。
“种植+养殖”的新型管理模式,也是李洪勋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之一。李洪勋流转了1400多亩土地,除了发展400多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外,还种植了千余亩玉米。通过“以地养畜、以畜促农”种养结合模式,不仅减少了饲料和秸秆的购买,降低了养殖成本,还能变废为宝,每年节省养殖和肥料成本5万余元。“通过种养结合,每年可增收50万元以上,还辐射带动了周围20余人就业。”李洪勋高兴地说。
米各庄镇前豆务村的岳振明,则在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坚定了绿色种植、发展深加工的方向。岳振明种植了160多亩红薯,采用绿色种植模式,虽然每亩地产量比普通管理少1000多公斤,但品质提升不少。“好原料,做好粉条。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我们了解到二产深加工既能降低种植风险,又能提升经济效益。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对绿色农产品需求也越来越高。严把质量关,做绿色食品,是我们坚守的原则。”于是,他投资10多万元建起了粉条加工厂,将自己种植的红薯全部深加工,生产出来的粉条爽口耐煮、粉味纯正、天然绿色,赢得了市场的好评。如今,一公斤粉条便能卖到30元。
李洪勋和岳振明还只是米各庄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缩影。
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近年来,米各庄镇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人才促进农业产业兴旺。
为了拓宽农户们的发展思路,米各庄镇积极组织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邀请沧州农科院大豆体系专家曹金峰,到田间地头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进行现场指导,邀请育繁推一体化专家李吉超对小麦长势进行分析,现场答疑解惑。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提供政策、物质及技术帮扶,鼓励、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科学经营、有序管理,提高致富本领。
通过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让农户们形成了现代职业农民意识、科技致富意识、创新发展意识、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还搭建起交流平台,帮助大家在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成长。
“接下来,我们还要强化创新引领,进一步激活乡村活力,延伸产业链,有效打通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米各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兴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