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盐碱地虽然肥力差、产量低,但不失为沉睡的宝贵资源。充分挖掘盐碱地的“潜力”,近些年,我市不少农户立足农情,加强中草药、水稻、苜蓿等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的开发与推广,各辟蹊径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试种中草药 致富开良方
秋高气爽,走进海兴农场,远远望着,盐碱地上泛着层层绿意。走近细瞧,一排排嫩绿的小苗生机勃勃地沐浴阳光,甚是喜人。
“这边是黄芩的幼苗,那边是板蓝根的幼苗。9月下播后,我们就定期用微喷带灌溉,现在都成功出苗了。”看着田里的浓浓绿意,农场相关负责人董海峰甚是高兴。他说,今年海兴农场首次尝试规模化种植中草药,目前已播下了48亩板蓝根和12亩黄芩。
“别看咱这都是盐碱地,但是对中草药影响不大,目前长势不错。上冻前,还计划再种50亩苦参和射干。摸索这一季,要是规模化种植没问题,明年我们要打造1000亩中草药基地。”言语中,他满是期待。
也难怪董海峰如此高兴。海兴农场的土壤盐碱超标,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都难以“忍受”这恶劣的环境。这些年,他们一直在寻找能扎根盐碱地且可产业化发展的作物。
早在七八年前,决定由传统农场向现代化新型农场转型时,海兴农场便开始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耐碱林木。一次次试验挖小沟、换栽植土、施农家肥,这才掌握了让苗木在盐碱地扎根的良方。
摸索出门道后,农场发展出了几百亩有机碱梨种植基地,走上了产销两旺的道路。
“有了成功经验,我们在盐碱地上发展特色农业的信心更强了。这两年,还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合作,邀请专家来到地头,开展盐碱地中草药种植实验。”董海峰说。
经过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专家推介选定,初步试种成功46种药用植物。探索林药间作模式,农场还选取知母、射干、苦参等5个中草药品种,在100亩有机碱梨林地进行套种。
“‘逆境出品质’,这是专家对咱盐碱地上产出的中草药的评价。经过鉴定,咱盐碱地上种出的中草药,药性更好。收获后,对中草药进行初加工,效益还可提升10%至20%。”
但是,有机碱梨的树行距是3米,如果要推行规模化种植,无论是采光还是田间管理,都不太便利。去年,正好有千亩绿化树林到了淘汰期,经过海兴农场党委研究,他们决定,在这块土地上,发展中草药+酸枣树的林药间作模式,开出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致富良方。
“酸枣也是一种中药材,产出的酸枣仁在中医药治疗中应用广泛,这些年市场价格连连上涨。而且酸枣树耐旱、耐盐碱,在咱农场里,就有不少野生苗木。”董海峰说,“目前,药用植物研究中心已选育出几个成熟的酸枣品种,明年,我们计划引入一些与其他中草药间作,有专家作种子、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后盾,我们有信心把它做成增收的特色产业。”
接下来,海兴农场还计划申报盐碱地综合利用千亩中药材种植项目,打造出集实验、种植、加工、文旅于一体的千亩中草药基地。
轮流种稻麦 特色加工火
金秋时节,走进沧县兴济镇的南堤种植专业合作社,2000多亩稻田汇聚成了金色海洋。微风拂过,稻浪涌动,如同一幅油画,让人心旷神怡。稻田里,收割机轰鸣,一派忙碌收获的热闹景象。
“往年这时候早就收完了。今年是因为抢了一季小麦,水稻种得有些晚了。”合作社负责人袁振强笑着说。
他说,原先这里一年只种一季水稻,5月中旬插秧,大约在10月中下旬收获。去年冬天开始,他们尝试着先种一季旱碱麦,秋收后,再插秧种水稻,收获期随之推迟。
“收了水稻,还能赶上种旱碱麦。晚播也没事儿,只要后期管理跟上,产量也能提上来。一年两出,能收200公斤旱碱麦和六七百公斤水稻。别看咱这是盐碱地,产粮的能力一点也不差。”袁振强的算盘打得响亮。
盐碱地成了丰产田,袁振强高兴不已。可若倒回前些年,这个老大难可没少让他们操心。
这片盐碱荒滩,有近3000亩之多,位于沧县、黄骅市交界处。“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渐渐地,老百姓失去了耕种兴趣,大部分撂荒了。”说起这块地,袁振强十分惋惜。如何让盐碱荒滩产生效益,实现综合利用,就成了合作社成立后的焦点。
通过多方考察,对土质进行化验后,他们决定变劣势为优势——改良盐碱地、试种水稻,让这片“农业荒漠”变成丰产田。
2019年,合作社流转200亩盐碱荒滩后,利用三面环水的优势,平整土地,种起水稻。
“这些盐碱地,要是两年不种,就板结得不行,泛起一层白碱。流转土地后,我们首先进行了深松,打破板结的地块,让土壤能透气。再施上有机肥,有机质的增加,能帮助土壤变得松软。”同时,挖出排碱沟,进行大水漫灌,通过上水漫灌、下水淋盐碱的原理,改善土壤的盐碱属性。
“虽然进行了改良,但土地盐碱还是咱这儿的特性,如何适应盐碱特性,科学选育耐盐碱的优良品种,也是助力农业提质增效的根本。”考虑到与天津的水土、气候相似,首次试种时,合作社从天津的水稻种植区引来新品种,进行管理试验。
“没想到,秋后获得大丰收,水稻亩产达到700多公斤。”袁振强说,水稻试种成功,让他们对这片盐碱地增加了信心。这几年,合作社不仅盘活了南堤村的盐碱地,还流转了邻近的黄骅地块,将水稻种植面积扩展到两三千亩,亩产可达650公斤至750公斤。
让盐碱地多产粮、产好粮,春润合作社还创新“稻蟹共生”模式。“在稻田里养殖的螃蟹,是化学药剂的‘检测员’。只要用了化学药剂,螃蟹就活不了,所以在生产中我们只选用生物制剂。这些螃蟹还是捕捉害虫的好帮手,有了它们,稻田少生虫,就连生物制剂用得都少了。”
坚持绿色种植,合作社的大米、旱碱麦面粉和鸡跳脚玉米粉都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今年,他们还新装生产线,计划用这些优质原材料生产馒头、速食面、沙琪玛等,抢占高品质农副产品市场。
兴起草产业 苜蓿蛋白高
近两年,在我市广袤的盐碱地上,翠绿的苜蓿生机勃勃,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走进位于中捷产业园区的河北景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个个青贮苜蓿包整齐排列,炫耀着当地苜蓿产业的红火势头。近几年,公司的苜蓿种植规模达1.5万亩,每年,可向外供给优质青贮苜蓿2万多吨。
在盐碱地上遍植万亩苜蓿,是中捷产业园区助力奶业振兴的举措。“紫花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产草量高、再生性强、营养丰富。要想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像紫花苜蓿这样稳定、优质的口粮特别重要。但前些年,不少奶企都面临饲料资源短缺的困境。助力奶业振兴,我们着意发展优质饲草料种植,进行饲草基地本地化建设。”公司负责人于长晖介绍道。
他说,紫花苜蓿抗旱、耐寒、耐盐碱,在黄骅等地已有多年种植传统。这些年,还有专家不断在盐碱地上做试验,培育出更适合“盐碱体质”的新品种。
除了助力奶业发展,紫花苜蓿还是盐碱地的生物改良剂。作为豆科牧草,它能与土壤中的根瘤菌形成固氮共生体,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盐渍土壤种植紫花苜蓿多年后,可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壤肥力。
同样多是盐碱地的南皮县,也有着苜蓿种植的悠久历史。2000年前后,南皮曾是华北地区著名的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因种植面积广泛、不断诞生新品种,还收获了全国苜蓿第一县的美称。但那时,苜蓿需晒成干草,却总在收割季遇降雨难以储存,效益不佳,产业因此渐渐衰微。
去到北京考察,得知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苜蓿收割、打包已实现高效机械化生产,沧州青宸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对突破苜蓿产业困局有了信心。几年前,公司让小小的苜蓿再次扎根南皮。
作为优质饲料,紫花苜蓿对收割节点要求极为苛刻,刚打花苞的苜蓿营养价值最高。追求高标准蛋白含量,沧州青宸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在苜蓿刚现花苞时就采收,比多数地区要早一个星期。借助先进的检测设备,他们还对关键指标进行检测,蛋白含量比进口苜蓿还要高。实现规模化种植的同时,沧州青宸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还精耕试验田,选取表现力好的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由于苜蓿具有药用食用价值,沧州青宸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还向加工食品产业延伸,研发成功的苜蓿面条已生产上市,备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