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2日
第05版:05

让美术回归生活

——“溯源寻根”沧州画院深入生活采风原创作品展参观记

优美的画作吸引市民驻足

马良芬向参观者介绍画家作品

10月27日上午,“溯源寻根”沧州画院深入生活采风原创作品展在沧州美术馆开展。近百幅绘画作品,集中展示了我市96位画家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创作的探索与成就。

走进展厅,犹如潜入美的海洋。取材于生活的创作题材、多种艺术形式的热烈碰撞、一批青年优秀画家崭露头角,都彰显着这次画展的独特价值和与众不同。

本报记者 魏焕光 摄影报道

96位艺术家深入一线采风

近百幅作品均为最新创作

邢台市白岸乡是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这里山岭连绵、沟壑纵横;而山西省吕梁市,则有着晋西高原特有的地形地貌和红色记忆。今年6月,沧州画院组织我市部分画家到这两个地方集中采风,正式开启了这次画展的备展创作之旅。画家们寄情山水之间,实地感受淳朴民风和红色文化,创作了大量写生作品。

在组织集中采风的同时,更多的美术家纷纷深入生活自行采风,捕捉创作元素,辽阔渤海湾、活力码头和渔港、诗意园博园、秀丽白洋淀、文脉大运河……让画家们激情涌动、灵感迸发,一大批画作带着沧州精神、融汇着艺术家的思考和感悟被创作出来。今日沧州的河海文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一一被摄录笔端、形于墨色,呈现于这次画展上。

孙鸿钧的国画《沧海之约》,用宏阔的集纳式构图,将沧州地标符号收录一图;张顺利的油画《渔港》,则展现了渤海渔民忙碌的劳作场景;王春周的《杜林石桥》,再现了沧桑登瀛桥的今日风貌;吴玉梅观王希鲁闸桥开闸放水产生灵感创作的版画《运河人家》,桥连水,水连居,绘尽运河风情;老画家李德禄创作的民俗画《冬季赶大集》,扬鞭赶驴车的老者、购得一尾鲤鱼的老妪,惟妙惟肖,生动再现了沧州农村赶集的场景;马良芬的版画《村东的早市》,则描摹了早市热闹的景象,推车的商贩、指夹香烟笑意吟吟的老农,充满人间烟火情味……这些画作状难状之景,含不尽之意,令观者移步驻足、瞩目玩味。

沧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学生丁祥震专门来观展,他说,很多老师只听过名字但没见过,这次过来看看原作,非常震撼。这些画散发着海的味道、运河的气息,更是一次了解沧州历史文化的好机会。

画展组织者、沧州画院院长马良芬告诉记者,这次展览由市文联主办,沧州画院、沧州美术馆、沧州师院美术学院承办。画展突出开拓创新主题,96位画家的作品全部是来自生活采风的最新创作,展览到12月18日结束,相信能给业内外创造一次鉴赏学习的好机会。

守望传统并大胆创新

多种绘画形式汇聚一堂

美术馆北侧画廊内,一幅名为《云想》的版画作品惹人注目。画面上下两部分正反相对,但图案基本相同,同为一人躺在大地上仰望着天空、云朵。作者程鹏介绍说,画面采用上下翻转的形式,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画面给人的强烈仪式感,已经远远超出了“图案”的意义。

漫步画廊,艺术家们从时代中淬炼主题、大胆探索新艺术语言的画作还有很多。如王建中的《空境》、韩晓峰的《人物写生》、杨蕊的《安且吉兮》、张胜的《黎明的星光》、李鹏的《秋水安澜》、刘佳腾的《北山》、朱丞的《各有所思》等。参观者从中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对传统的守望与创新,又可以看到他们在时代新语境下对形式语言和题材内容上的探索和推进,还可以看到不同艺术风格、不同创作技法的对话和碰撞。

作为传统的代表,这次很多老画家也纷纷捧出新作。记者看到,田云鹏的《雄风图》用色鲜明,下笔有力;苏锡超的《幽静的白洋淀》明暗对比,动感十足;王玉池的《万壑有声含晚籁》线条细腻,一派诗情;廉宽宏的《乱点朱砂点秋山》抒胸中之丘壑,成笔下之大美;李维学的《牧歌》古朴中流露现代,构图巧妙;赵凤迁的《踏浪舞》描摹刻画,精微传神……还有很多老艺术家的画作,张扬不失内敛、奔放又寓沉静、热烈兼藏含蓄,笔力稳健,尽显深厚功力。

老少同堂献技,精彩纷呈。作品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等画种,还有粉彩、水彩、综合材料、漫画、烫画等多种艺术元素,既是一次视觉的盛宴,又是一个互学互鉴的课堂。

马良芬说,这些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是多元化的,画种画法交流互鉴、互相影响,有的画家放弃原来的面貌,推陈出新、突破了自己。她希望这次画展可以进行一次有益的经验交流,为我市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吹响新的号角。

搭建多元化展示平台

新人新作脱颖而出

除了推出新作,这次展览还将推举新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油画类作者刘霞、袁金铎、韩冬、王孝东、孟涛;国画类作者李红玉、满新建、任意、王超、石萍萍、卢洪英、高丽;版画类作者程颖、胡晓云、刘军学等15名青年画家获得此次画展优秀奖。

这些新人新作,细看之下,无论是从画法还是题材都有着创新和突破。绘画者将头脑中的秩序、语言、记忆、阅读、思考定格在画布之上,将绘画当作内心的出口,缔造了属于自己的梦想艺术世界。

你看,袁金铎的《假日》,颜色是多么清新明快,笔触是多么真挚而灵动,海边度假的浪漫和惬意扑面而来。再看满新建的《彩羽照云霞》,一只火烈鸟在海浪中畅游,画旁诗句写道:“衣着红衫世代沿,频繁光顾碧湖边。鸣声悦耳随风远,飞影迷眸引客前。”画面的色彩斑斓缤纷,形式质朴简练,挥洒热情又兼具装饰性。还有刘军学的油画《清晨的码头》,数艘渔船静卧水上等待出港,渔船上空有海鸥翻飞翱翔,被曙光映射的海水波光闪动恬静慵懒。这3幅作品于传统中洋溢着现代画风和构思,给人以美的享受。

刚刚领完优秀奖证书的王超和程颖,也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作品。王超的《日暮钟声绕苍岩》是在黄山采风时画的,他专门画了傍晚时分的山色。这时候的景色在暮色映衬下浓烈天然,他运用水墨层层激染,平添了画面的苍劲和朦胧美。程颖和王梓丞共同创作的木版画《长城》,凭借版画别具一格的线条勾勒,将高天流云和逶迤蜿蜒于山岭之巅的长城,表现得巍峨雄壮。这两幅获奖作品来自自然,恰当地运用传统画法并有所突破,再现了画家们心中的真实世界。

观展结束,步出沧州美术馆西门外,芭蕉如盖、翠竹成林,未染秋色,生机盎然,仿佛这次画展带给人的蓬勃精神,让记者不由陷入沉思。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与艺术应“不即不离”。脱离生活的作品,缺乏层次,夸张失实,而复制生活的作品,则缺乏艺术感染力。

时代波澜壮阔,生活气象万千。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将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将生活之美转化为艺术之美,才能画出生活的内涵和时代精神。

2023-11-02 ——“溯源寻根”沧州画院深入生活采风原创作品展参观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7915.html 1 让美术回归生活 /enpproperty-->